“王……雞……肉!”在成都市溫江區街頭,幾乎每天,這句高亢的叫賣聲都會準時響起。隨后,王精明會卸下肩頭的擔子,將兩個籮筐中的鹵雞肉、調料一一擺好,開始調制紅油涼拌雞,“排好隊!都有都有!”一邊涼拌著雞肉,他一邊沖人群喊著。很快,香味在街道上彌漫。
人稱“王雞肉”的王精明,今年46歲,矮個,身材敦實。27年來,他挑著擔子在街頭的三個點位賣雞肉,每天只賣20只雞,售完就回家。 作為溫江區“十大名小吃”,王精明雖在當地早已小有名氣,但自從他花費百萬救治患白血病兒子、寧愿借款也不募捐的事傳開后,他成了徹徹底底的“網紅”。
食客們將王精明層層圍起。王鵬 攝
食客來自全國各地 叫賣聲“誰也學不會”
12月的一天,下午四點,王精明挑著擔子準時出現在贊元街街口。放下擔子,等待的人群剛要迎上去,突然一聲“王……雞……肉……!”聲音之洪亮,猶如炸雷在街頭響起。
涼拌好的雞肉,香味撲鼻。王鵬 攝
來自全國各地的食客趕緊拿出手機將他圍起,等待下一次叫賣——“王雞肉”獨具特色的叫賣聲,在抖音上意味著點擊量。
“大家排好隊!不排隊吃不到雞肉!”一邊維持秩序,王精明一邊將兩個籮筐中的雞肉和調料擺好。秘法鹵制的雞肉被切成小坨,鏟上一小盆,提起一把老式桿秤,秤砣高高翹起,“半斤,只多不少!”
秘制的調料放進小盆,準備涼拌。王鵬 攝
隨后,他在雞肉上淋上秘制辣椒油,再熟練地用小勺舀起鹽巴、味精、花椒粉、白糖、醬油、蔥段、油炸花生,各種調料在調料瓶與小盆之間飛舞,小勺猶如穿花蝴蝶,經過攪拌,濃郁的紅油香辣味向四周彌漫,排隊的食客開始吞咽口水。
“王雞肉”有多火?周圍的居民回憶,曾有食客因搶雞肉打架,最后還叫來了警察。因此,王精明最忌諱大家買雞肉不排隊。
王精明使用的老式桿秤。王鵬 攝
“老板,我是從長沙來的,特意來吃你家雞肉!”等了十幾分鐘,終于排到最前面的食客劉躍進說,他來成都出差,一直惦記著要來親眼看看“王雞肉”,“聽聽叫賣聲,嘗嘗雞肉的味道!”
王精明的叫賣聲不僅聲音巨大,而且語調獨具特色。“王”字乍起,雄渾又令人意外,隨后嗓音平滑地流向“雞”字,到了“肉”字,聲音逐漸消失。劉躍進說,抖音上很多人模仿王精明的叫賣聲,“但誰也學不會。”
“人家一句叫賣聲喊了27年,那么容易學的?”在贊元街住了20多年的溫江居民王思龍說,多年來他眼看著王精明從背簍到扁擔,始終堅持在街頭賣雞肉,叫賣聲已經成為一道風景線,“這哪個能堅持下來?”
王精明用桿秤稱雞肉。王鵬 攝
“我自己有一雙手,為啥子要靠捐款?”其實,“王雞肉”在當地早已出名,就像王精明在街頭邊拌雞肉邊說的,“我早幾年就火了,電視臺早就來采訪過我了,我不靠抖音,不靠網紅,那都是虛的,我靠的是實實在在的雞肉!”
但今年以來,在街頭將王精明圍起來的已不僅是溫江當地的食客,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粉絲”。這次“大火”的原因,是王精明的兒子患上白血病,一位病友將王精明叫賣的視頻上傳到了網絡,“這就是王雞肉,靠街頭賣雞肉花百萬給孩子治病,寧愿借債也不接受捐助。”
事情傳開后,溫江幾十年的老食客都非常關心。一些老顧客主動提出捐款,但被王精明,“你們買我的雞肉來幫助我,我已經很感謝了,直接拿錢我不會要。”
切成小塊的鹵雞肉和調味瓶。王鵬 攝
王精明是都江堰人,從小是個苦孩子,年幼時父親去世,后來母親又改嫁,兄弟三個被爺爺拉扯大,“小時候家里窮,是村里最后一個裝電燈的。”王精明說,從小爺爺就教育他要自力更生,“別人的飯吃不飽吃不久,自己的飯才吃得飽吃得久。”
“我自己有一雙手,為啥子要靠捐款?”說起自力更生的信念,王精明語氣依然堅韌。幾次化療和骨髓移植手術下來,他自費100多萬元,多年積攢的家底一下子掏空了,還借債30多萬元。
王精明剛到擺攤點位,等待的食客就圍了上來。王鵬 攝
“老爸,如果沒錢了,我干脆不醫了。”“兒子你放心,老爸我就是只剩一挑籮筐兩把切刀,也要把你醫好。”回憶起治病期間的這段對話,一直強悍的王精明眼眶泛紅。他說,那段時間,因為要照顧兒子,還要給他捐骨髓,他沒有去街頭賣雞肉,也是二十多年來中斷最久的一次。
“以前嫌丟人不敢告訴同學,現在想繼承我爸的事業”
食客排隊等待,不時吞咽口水。王鵬 攝
幸運的是,經過治療,兒子王琪的病情得到了緩解,雖然還要熬過2至5年的復發期,但他已能陪王精明來街頭賣雞肉。王精明在街頭一站就是一個半小時,不停調制雞肉,王琪就站在旁邊為他準備好口袋,并建立老顧客微信群,騎電動車送貨上門。
“王雞肉”每天只有20只,賣完為止,這是多年來雷打不動的規矩。為保證雞肉的獨特口感,王精明雇人在四川省廣元市養殖“走地雞”。他每天凌晨1點鐘起床鹵制,出門迎接剛剛運來的新鮮雞肉,并往菜市場選購調料。一通忙活下來,天亮了。
王精明挑著空擔子回家。王鵬 攝
“我爸這個工作太累了,我也很心疼,挑子有100多斤重。”今年20歲的王琪越來越體會到父親的不易。他說,自己小時候曾因父親“是個挑擔子賣雞肉的”,覺得丟人,不敢告訴同學朋友,“人也非常自卑”。
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以及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病”,他逐漸意識到,“我爸是一個自強不息的人,很偉大,如果他的手藝在我這兒斷了,那我爸的青春也沒了。”
王琪說,他曾經計劃做自己的工作,不靠老爸,但現在他已決定去繼承“王雞肉”。不過他不準備像父親一樣在街頭叫賣,而是開店,保證味道和質量。
王精明挑擔子走在街頭。王鵬 攝
“想跟我搭伙的人多了!我害怕他們把東西整壞,壞了我的名聲。”王精明說,自己也早有開店壯大“王雞肉”的打算,這項事業準備交給兒子去做。“產業化的事情以后交給兒子,希望他以后能把這個生意做大。”
下午五點半左右,王精明的雞肉賣光了,他收拾好空空的籮筐,用那根已使用了27年的扁擔挑起,一步一步向家的方向走去。吃晚飯時,他一個人喝起了小酒,那是一天中最輕松的時刻。
作者: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