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2月11日電(童笑雨)“10:20,一個黑發大眼男孩出來了,母子平安!”2月8日元宵節當天,“小湯圓”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下稱“浙大一院”)出生的視頻“刷爆”了網絡。殊不知,新生的背后,凝聚了不少醫護人員的努力,魏寧醫生是其中之一。
魏寧是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醫師。2月1日,他入駐隔離區域,成為第一個進駐該院隔離病房的心理醫生。他接觸最特殊的患者,莫過于感染新冠肺炎的35周孕婦。
入院時,魏寧對她做了心理評估。“聊過后發現她對自身病情及即將出生的寶寶有點擔心。是否能順利生產、出生的寶寶是否會被感染等問題,是壓在她心頭的一座大山。”
魏寧也是一名三歲孩子的父親,了解為人父母的心境。“病毒是否會影響胎兒,現在還沒有定論。我能做的,就是增強她對分娩的信心,適當放松心情,并進行科普宣教。”
所幸,“小湯圓”順利出生,2次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胎盤臍帶核酸檢測也為陰性。魏寧得知這一消息,也松了口氣。
在隔離病房,魏寧穿上層層防護服。 受訪者提供魏寧在隔離病房已經待了十天。當初決定參加隔離病房的工作已是深夜,未能與家人商議,第二天去病區報到也是時間緊迫,離開家的時候只與妻子及三歲的兒子簡單作別。
“穿上‘白衣’,就是職責所在。”電話那頭,魏寧語態輕松。“面對新冠肺炎,一點不擔心、不緊張是假的。但病人面對疫情時,可能更加擔憂不安,情緒的波動也會影響他的治療和預后。作為醫生,病人的需要就是我們的職責。”
魏寧所在的病房主要收治確診患者。他發現,大部分患者最擔憂的問題,還是離不開家庭。
“許多患者的家人也會被隔離、被感染、甚至住在一個病區,這就使得他們擔憂家人會甚于擔憂自身病情。”
剛到隔離病房,魏寧醫生就被告知,有一位從外地自駕來浙江治病的楊先生情緒不穩定,甚至有輕生念頭。在交流的過程中,他了解了楊先生內心的“痛苦”。
作為一名鄉村醫生,楊先生之前接診過不少湖北籍患者。1月下旬,他發現自己有發熱咽痛的癥狀,聯想到在武漢肆虐的新冠病毒,得知當地醫院診療措施“跟不上”后,他就帶上愛人和女兒,連夜驅車從家鄉趕至浙大一院。
之后,一家三口被確診,安排同住一間病房。剛剛住院安頓下,新的問題接踵而至。
“都是因為你,讓我跟女兒被感染,都是因為你。”魏寧第一次進入病房時,聽到的便是楊先生愛人的不理解和埋怨。處于叛逆期的孩子整天對著父母,不能外出,更是一肚子不滿。在病床上,楊先生呆呆地躺著,默默流淚,不曾反駁一句。
“他認為是自己給家人帶來了病毒,再加上他的病是一家三口中最重的,覺得很失落,做人太累,有輕生的念頭。”經過仔細檢查評估后,魏寧考慮楊先生是抑郁狀態,并給予心理和藥物治療。
魏寧幫一家三口分析,在疫情面前,大家都是受害者,病毒也不一定是楊先生帶來的。家人應相互扶持,以積極心態接受治療,共度難關。況且沒有楊先生的警惕,妻女的病情反而有可能延誤。“最近再去看他們時,無論病情還是心理狀況都有所好轉。”
隔離病房中,像楊先生一般自責為家人帶去病痛的情況比比皆是。
作為精神科醫生,魏寧也在盡自己所能,讓患者了解正確的疾病知識和心理應對方法,為患者傳遞信心和力量。
“每個患者都是一個家庭的縮影。幫他們疏導了情緒,對病情治療也有一定好處,他們也能早早出院,和家人團聚。”魏寧說。
幸運的是,最近陸續有確診病人痊愈出院,讓治療中的患者看到了希望。
浙大一院精神衛生科副主任胡少華表示,在隔離病房里,55%以上患者可能存在輕度抑郁癥狀,42.5%的患者存在焦慮癥狀,大多數都是以輕度抑郁和輕度焦慮為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