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視頻直播財經(jīng)娛樂體育時尚汽車房產(chǎn)科技讀書文化前史軍事旅行釋教國學(xué)更多數(shù)碼健康家居彩票公益酒業(yè)釋教 資訊 正文福滿人世九州春:我國四大釋教名山的年味兒
2020年01月19日 13:56:46
來歷:鳳凰網(wǎng)華人釋教
2020年庚子年新春將至,鳳凰網(wǎng)釋教頻道推出特別策劃《“鼠”于你的新年——梵宇約你過大年》,以饗讀者。
圖片來歷:鳳凰網(wǎng)釋教 攝影:開福禪寺
在許多人的回憶中,“過大年”是一年中最值得期盼的日子。年俗,也是我國人最重視的日子風(fēng)俗。不知道從何時起,人們新年的熱心和豐厚的年俗,無聲無息地湮沒在忙碌之中,年味也越來越淡。
在離傳統(tǒng)最近的當(dāng)?shù)亍尳趟聫R,一年一度的新年,這兒還保留著傳統(tǒng)的年俗,傳續(xù)著過去的年節(jié)熱烈。都市里的人們,許多都是在寺廟找到了新年的感覺。
而在遠(yuǎn)離都市、寺廟集合的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這兒年節(jié)前史更悠長,年味更濃郁,年俗更質(zhì)樸……
五臺山
跳布扎:連綿兩百余年的吉利舞蹈
臘月過半,五臺山氣溫極低,寒風(fēng)刺骨,但仍是有許多游客和信眾從五湖四海匯聚過來。而每年的臘月二十九,集合人數(shù)都會到達(dá)一個高潮,由于這天是華嚴(yán)菩薩圣誕日,五臺山菩薩頂將舉辦重要的年俗活動“跳布扎”。
太陽漸漸升起,金色的陽光灑向等候在寺院中的人群。來自各地的游客和當(dāng)?shù)鼐用瘢显谄兴_頂大文殊殿前的空位,急迫地等待著舞蹈的開端。
世人翹首期盼之中,伴隨著“嘟——嘟——”的長號聲,跳布扎開端了。走在最前面的,是門神和道神。門神承擔(dān)著阻止惡魔侵入寺廟的使命,道神負(fù)責(zé)清除道路上的魔障。他們兩兩為組,隨著樂曲開端起舞。
門神、道神跳完后,是一段由漢僧表演的舞蹈。一個老和尚帶著六個小和尚進(jìn)場了。他們頭戴大面具,身穿彩色舞服,手拿蒲扇,各個喜逐顏開,并做出剪羊毛、紡毛線、織衣衫等動作,單純天真,憨態(tài)心愛。
“白面鬼!白面鬼出來了!”孩子們的歡呼聲轉(zhuǎn)移了人們的注意。四個頭戴白色骷髏面具的舞者,從大殿朱赤色的門內(nèi)跳動而出。他們身穿白色緞褲,褲筒上繡赤色火焰紋,腳穿白色繡花鞋,手執(zhí)黑白相間的棒槌。兩人一組,成對地以極快的節(jié)奏回旋舞蹈,舞過貴賓席的夾道,舞下一級一級石頭臺階,然后在寬闊的舞臺上隨意翻躍。
當(dāng)“嘟——嘟——”的長號再次響起,接引而來的是四大天王。他們頭戴青面三目面具,張口卷舌,身著各色繡花緞袍,肩披繡有云頭滿意紋飾的被肩,右手持繩,左手執(zhí)棒。他們依佛祖之意,用手中的黑繩將魔障捆綁,用棒槌鎮(zhèn)壓兇惡,令其克服。
待接下來的本尊舞跳完之后,和尚們抬著用紅紙和高梁秸糊制的名為“巴苓”的三角架,其上插有用紙糊的金箭和被斬殺過的“林嘎”,跳布扎的和尚、樂隊和全寺的和尚跟隨這以后,在鼓樂聲中漸漸走出菩薩頂,來到寺外的空位。那里現(xiàn)已備好了用高梁秸搭起的干柴堆,住持帶領(lǐng)眾僧在誦經(jīng)之后,將“巴苓”猛地投入點燃的熊熊烈火中,意為惡魔被徹底消滅,從此天下太平。
在菩薩頂和尚心中,跳布扎的意圖很明了,便是驅(qū)趕心魔,掃除孽障。其實魔、鬼也是六道中的一種,殺僅僅一種表象,真實的意圖是撤銷心里的魔障,只要去掉貪嗔癡才干成佛。
峨眉山
正月初二朝山去
朝山不只要趁早,而且要連朝三年,才算是功德圓滿。
峨眉山最高峰萬佛頂海拔三千零九十九米,山勢陡峭,山路難行。每年十月到來年四月,山上兩千米以上就開端下雪,大約有半年時刻山上道路為冰雪掩蓋,路滑難行,行人在山中必須在自己腳上綁上冰扒才干行走。朝山者將一步步從大佛禪院走到報國寺再到萬年寺,再一步步走向更高更遠(yuǎn)的山頂,從上山到下山為期一周。
昌林法師介紹,“早期的‘朝山會’是集朝山、祈福、競技和風(fēng)俗表演為一體的節(jié)慶活動。那時分,來朝山的人都是在各自香會的帶領(lǐng)下前來朝山的。一般的香會,少的有幾十人,多的能有上千人。”
熱烈壯麗的舊式朝山會在連續(xù)幾百年后,于上世紀(jì)三十年代漸入式微,可是,朝山的風(fēng)俗依舊在連續(xù)。沒有了舊時的排場和規(guī)模,在當(dāng)?shù)剞r(nóng)村還保留有規(guī)模較小的“香會”。每年的正月初二,在省去了發(fā)“拜帖”和進(jìn)城等程序后,仍是會穿著本香會特有服飾,挎著一樣的香包,在香頭的帶領(lǐng)下,請上鑼鼓師傅,一路吹打,前來朝山。
正月初二,當(dāng)咱們站在報國寺外的山道上昂首仰望時,山路上人山人海的人群,左拎右挎。山間無數(shù)黃色的小點在踉蹌地移動著,咱們知道那小黃點便是朝山者的香包,里邊裝得滿滿的是朝山者為普賢菩薩準(zhǔn)備的禮物。時不時遠(yuǎn)處傳來鑼鼓聲,那是香會在用音樂向菩薩進(jìn)貢。在普賢的道場中,朝山者抓住全部可以扶植福報的機(jī)會,以取得心里的安靜與安寧。
萬盞明燈供普賢
正月十五,是峨眉山年俗活動的最高潮。“萬盞明燈供普賢”活動行將在大佛禪院拉開序幕。
夜幕降臨,音樂響起,大佛禪院內(nèi)萬余盞佛燈、蓮花燈、才智燈、大紅燈和會場中心由三千多盞佛燈組成的“行愿無盡”、“吉利滿意”字樣被點亮,在普賢道場里,揭開新年最終的慶典。
晚上八點整,永壽大和尚為大眾點亮心燈。
蓮花燈手手相傳,廣場成為燈的海洋。就在全場的燈全部被點燃的那一刻,三萬多人的現(xiàn)場萬籟俱寂。明燈如海、心聲如潮,在忠誠的祈愿中,人們閱歷心靈的洗禮與提高。我們都把原本很煩躁的心清靜下來,在祈愿中感覺佛的力氣。
正月初一“猴居士”新年
回過頭,咱們再說峨眉山新年的一大特色——正月初一清晨“猴居士”新年。
清晨,忙完普供之后,洗象池的鎮(zhèn)定法師和幾位和尚一同,背上竹簍向門外走去。竹簍里滿滿地裝著玉米、水果、花生、面包等食物,這是他們給“猴居士”新年的禮物。
這時,在洗象池門外,除了獵奇的游客之外,現(xiàn)已集合了四十多只猴子。它們一改往常的頑劣,在猴王的帶領(lǐng)下畢恭畢敬地等候在洗象池邊的平臺上。當(dāng)和尚們出現(xiàn)時,猴群在一陣振奮、躁動之后,隨即又安靜下來。鎮(zhèn)定法師和和尚們把竹簍中的食物順次放下,猴王與群猴們并不上前哄搶。猴王一改剛才的威嚴(yán),乖乖地走到鎮(zhèn)定法師面前,密切地蹲下,待法師們嘉許地摸摸猴王的頭,它才開端享用法師們帶來的年飯。猴群們也漸漸地圍上來,開心腸吃著它們想念了良久的水果、飲料和小吃。
冬季是峨眉山的旅行淡季,從每年的十一月起,海拔三千多米的峨眉山便已人跡稀疏,這關(guān)于習(xí)氣了從游人處取得食物、不善儲藏的猴兒們來說,是個犯愁的時節(jié)。可是冬季正是母猴的哺乳期,需要大量的食物保障幼猴的存活。生在慈悲為懷的佛門圣地,峨眉靈猴可謂幸甚矣。而給猴子們新年這一習(xí)氣,漸漸也就融入了峨眉山濃濃的年俗之中。
普陀山三味品新年
位于東海的一隅,普陀山新年三味給人以一種質(zhì)樸、豐厚、平實的感覺。三味品新年,普陀嘗滋味。
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寺院僧侶的往常味
普陀山的覺如法師介紹說,每年的放假新年,便是寺院上上下下聚一同,跟我們總結(jié)得失、聊聊天。普陀山比社會上可能要樸素得多,便是一碗清茶,一點水果,一點瓜子,然后給我們準(zhǔn)備一些新衣服,包一點紅包,一同圍圓桌吃個飯。由于寺院隨時都是過堂吃飯,新年便是略微自由一點,菜略微好一點。
廟里一般過了初一,到十五這段時刻,佛事會比往常興旺一點。寺院里有一些佛事活動,比如供佛,誦經(jīng),打普佛等等。就拿打普佛來說,便是和尚早上念經(jīng)的時分,寫上拜托人跟家里人的姓名,祝福他全家一年安全。
對他們來說,法界無春秋,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新年就跟往常一樣。新年,在人世,便是多了一歲,在壽數(shù)上少了一歲。游客來趕著燒頭香,可是他們覺得仍是應(yīng)該盡可能不要奢侈,心意到了就好,經(jīng)過新年傳達(dá)勤儉節(jié)約勤勞的思想。覺如法師說,普陀山的年味,便是一個往常味。概括起來,往常心,往常味,往常道。
九華山
新年要過兩個年——葷年與素年
臘月二十八(小月二十七日),當(dāng)?shù)鼐用窦腊葑孀谧嫦龋e家食葷,喝酒吃肉,品嘗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好菜,稱為“葷年”;在滿足口腹之欲后,忠誠的山民會用草木灰將鍋碗食器認(rèn)真洗凈,除卻腥擅,為行將到來的大年三十做好淮備。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晚,端上餐桌的菜肴便純?yōu)樗厥沉恕?/p>
“素年”雖稱之為年,但山民們?nèi)砸院啒銥橘F,尋常菜色之外,做法也保留了蔬菜的自然本味,并以茶代酒,彼此祝福,在各種素食流派中別具一格。飯后,山民們相繼動身前往附近的月身寶殿、大悲樓、祇園寺敬香禮佛,在寺前點燃炮竹,即使遇見熟人,也不言不語,進(jìn)香結(jié)束回家時方可彼此招呼致意。當(dāng)晚,家家點燈,通宵不熄。
歲除當(dāng)天,寺院也有“素年”宴席。山筍、木耳、青菜、香菇等可口的釋教菜肴,便自香積廚中一碗接一碗遞上餐桌,前后共有十多個菜品。
欣然赴約者,除佛門居士外,以來自山下的經(jīng)商人士為主。他們過去并沒有過“素年”的習(xí)氣,卻因常年潛移默化,或感動于地藏王菩薩的悲愿,或請求全家吉利安全,而選擇隨喜寺院,毫不勉強(qiáng)過一個不染葷腥的新年。不經(jīng)意間,使得多少生靈免遭涂炭,這正是九華山僧眾默默發(fā)心、推陳出新的才智之舉。
沾佛門福分——八寶粥與紅包
九華街上密密麻麻的古剎名寺,從臘八節(jié)便開端大行布施,廣結(jié)善緣。各寺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八種食物合煮“八寶粥”,從清晨到晚上,連綿不斷分贈給山民信眾。自當(dāng)日清晨起,寺院施粥的窗口外便排起長龍,人人都想沾一沾佛門福分,以親口品嘗到僧家自制的八寶粥為一大喜事。
除施八寶粥,提供年夜飯之外,祇園寺、百歲宮、大悲樓等寺廟,每逢歲除、初一,還會向朝山游客分發(fā)“紅包”。一施一舍之間,佛法的根苗就此落地生根,開端在顆顆心靈中漸漸滋長。
正月初三,九華山的各大寺廟還有“拜山”的年俗。初三這日,僧眾們清晨三點半即上殿參加集體念誦,約莫五六點下殿進(jìn)餐,接著紛紛走出廟門,前往全山各重點寺院開端拜佛,人稱“拜山”。與世間人走親訪友類似,和尚們經(jīng)過拜山,可以在一年伊始接近遠(yuǎn)近道友,更為重要的是,使用自己的身心,向諸佛菩薩作更廣大的供養(yǎng),立下更堅定的誓愿,寄予更深遠(yuǎn)的請求。
林林總總的年俗活動,連續(xù)著千百年的前史傳承。和尚、信眾、游客、大眾,從臘月里到正月十五,以當(dāng)?shù)馗鞣N喜慶吉利的釋教文化與風(fēng)俗活動,寄托自己對新一年的祈福與祝福。一切這全部,匯聚成四大名山特有的濃郁年味……
文章來歷:釋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