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被我們從‘鬼門關’拉回來的危重癥患者,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說這話時,雖然隔著厚厚的防護服,但依舊能感受到張蓓心有余悸。
1月28日,蘭大二院急診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張蓓跟隨甘肅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馳援武漢。在過去的將近50天里,他先后在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院區、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參與重癥患者的救治工作。
與時間賽跑,和病毒較量,從死神手里搶人,在重癥救治“戰場”上,張蓓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我請戰!”
“我請戰!”1月25日,大年初一,甘肅組建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的消息傳來,有著13年重癥醫學工作經歷的張蓓第一時間請纓奔赴武漢一線抗擊疫情。
“國家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義無反顧,保證完成任務,安全歸來。”1月27日晚,在蘭大二院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出征儀式上,隊長張蓓代表蘭大二院全體隊員莊嚴宣誓,言語中信心滿滿。
1月28日,甘肅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到達武漢。醫療隊被安排整建制入駐武漢市中心醫院后湖園區接管病區,留給他們的準備時間只有24小時。
經過緊張的培訓,張蓓和隊友們很快就投入戰斗。醫院的工作24小時連軸轉,所有隊員分組排班,每天4班倒,加上穿脫防護服,每班次工作近8個小時。防護服,稍稍走動就渾身濕透,體力消耗也遠超平常。幾天下來,原本練就了一身肌肉的張蓓也顯消瘦。
與身體的辛苦相比,高壓的工作狀態更考驗著張蓓和每一個隊員,“完全陌生的環境,病人又特別多,再加上很多隊員都是第一次接觸這種烈性傳染病,大家都充滿了恐懼感。”
困難還來自于治療本身。“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我們平時所講的‘視觸叩聽’幾乎不可能完成。”張蓓和隊員們只能努力讓自己適應。
作為小隊長,張蓓總是主動承擔最危險、最累的工作,在努力克服自身恐懼心理的同時,隨時關注每位隊員的心理狀態,給大家加油打氣。
2月3日,對張蓓來說,是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他通過醫療隊臨時黨支部申請入黨。“雖然很辛苦,但是沒有一個人抱怨,每個人都充滿了戰勝疫情的信心和決心。”特別是很多黨員不計個人得失,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張蓓,更加堅定了他加入的決心和信念。
勇挑重擔
正當大家剛剛適應工作節奏時,2月6日,新的任務又來了。
來自國家衛健委的指令:選派30名醫護人員到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參與重癥患者救治工作。整個醫療隊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重癥救治就意味著更高的風險,插管、拔管等一系列近距離的有創操作,都會增加醫護人員的感染風險。
“我去。”張蓓再次主動請纓,“作為隊長,帶二院的隊員們來到武漢,有任何事情肯定我先上,這也是對我的隊員的保護。”
2月8日,張蓓轉戰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立即投入到九樓病區的緊張救治工作中。九樓病區的帶頭人是武漢協和醫院的副院長金陽,與他并肩戰斗的是齊魯、中山、湘雅等“天團”的精兵強將。這一病區承擔著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任務,也是醫院在本次抗擊疫情中設置的“黨員先鋒崗”。
九樓病區共有50張床,作為小組長的張蓓負責其中的25張。在這里,張蓓見到的新冠肺炎重癥患者與平時所見的重癥患者不盡相同。他解釋,有些患者最初的檢查結果還不錯,自我感覺也還可以,但是可能很快就會出現嚴重的低氧血癥、譫妄等癥狀。”這些都提醒著張蓓和醫療組,所有的治療都要提前一步。
“對于所有的重癥患者,我們更強調精細化管理,要隨時對患者的狀況進行評估。”這就意味著更大的工作強度。在協和醫院的那段日子,張蓓每天早上6時許就從駐地出發,7時多交完班就開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超強的工作強度和重癥患者的管理壓力,都給張蓓帶來極大挑戰。可是,在他看來,能與業內翹楚并肩作戰,為更多重癥患者帶來生的希望,一切都值得。
無悔選擇
在協和醫院,每天都上演著生死拉鋸戰,張蓓的神經時刻緊繃著。
73歲的沈奶奶因發熱十天加重,并伴有氣短等癥狀被收住在張蓓所在的病區。在對沈奶奶的病情進行評估后,張蓓立即給予普通氧療、高流量吸氧、無創呼吸機、抗病毒等對癥支持治療。
“患者需要氣管插管。”2月13日,沈奶奶的病情突然急轉直下,意識不清,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嚴重低氧血癥。在準確評估病情后,張蓓立即給予經口氣管插管接呼吸機輔助呼吸,之后,又進行保護性肺通氣、俯臥位通氣等治療。
慢慢地,患者的脈搏、氧飽和度終于重新升起來了,一步步回到安全值,張蓓懸著的心才慢慢放下,但他深知患者的病情隨時都有可能變化。
從那天起,張蓓每天都要進行好幾次查房,隨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奶奶,要有信心,相信我們,你一定會好的,我們一起加油!”這是每天查房時他對沈奶奶說的最多的話。
經過一段時間的有創通氣,沈奶奶的呼吸功能逐漸好轉,意識逐漸清醒。2月24日,在認真評估患者各項指標后,張蓓決定為患者拔管。一邊是拔管帶來的巨大感染風險,一邊是患者年事已高,張蓓知道自己的每一項操作和治療都需要更謹慎、更準確。
最終,老人成功撤離了呼吸機,恢復了自主呼吸,各項生命體征平穩。“為她拔除氣管導管的那一刻,我真的很高興。”張蓓欣慰地說,看著沈奶奶豎起右手大拇指,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患者對我們的信任與感激。
這樣的場景印刻在張蓓心中,每當患者痊愈出院,他心里的滿足感無法言說。到武漢救死扶傷是他無悔的選擇,他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醫者的誓言。(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秦娜)
來源:新甘肅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