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3月16日電 題:青海隔離病房里的“疫”線戰士:最大的力量來自患者
作者胡貴龍潘雨潔
“看著病人躺在床上,我們總想讓他們放寬心、多吃飯、多喝水,增強抵抗力,病才好得快。”親歷一月有余的抗疫阻擊戰,青海省第四人民醫院呼吸四病區護士長楊啟平覺得,能夠闖過重壓、過勞、高風險的難關,“患者給了我們最大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至今,青海累計確診18例確診病例,其中15例被收治在楊啟平所在的青海省第四人民醫院。
從接觸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開始,楊啟平和同事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衣,戴著護目鏡進入隔離病房,嚴密觀察記錄病情變化,為患者輸液治療、配藥送藥,“重癥病人不便下床,我們要經常給他護理口腔、幫他翻身、做些肢體活動,防止感染。”楊啟平說。
圖為醫護人員戴著起霧的護目鏡。青海省第四人民醫院供圖從事臨床護理工作21年,楊啟平在結核病及危重癥患者的護理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她看來,及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會對治療起到關鍵作用。
“剛住進隔離病房時,看到外界的一些說法,病人會有壓力,覺得自己是個‘麻煩’、很自責,也感到被歧視,”她說,這些負面情緒影響作息、食欲,有些患者甚至不愿配合治療。
面對無助的病患,她和同事們更加用心,細致照料,陪著患者聊天、開玩笑,隔著厚重的防護服,有時聽不清聲音,護士們便豎起大拇指、輕拍肩膀,幫助他們放松。
守護在抗“疫”陣地的最前方,護理人員承受著業務、心理、身體的重重考驗。而在楊啟平眼中,最大的困難卻來自穿在身上的“厚重盾牌”。“病房里暖氣很足,防護服不透氣,我們常常汗流浹背。”不僅憋氣,更不便的是出汗后護目鏡會起霧,影響視線。
然而,那時的楊啟平卻感到了患者的變化,采血時,看到護士們護目鏡上起了霧,“患者就自覺脫下袖子、幫著看,及時提醒我‘出血了’,”與剛住院時不同,患者主動提出自己打掃病房,讓她少進去。“漸漸地,我們之間的關系變得特別融洽。”
每天,楊啟平和同事們兩人一班、同進同出,防護服的穿脫、護目鏡怎么戴、帽子手套怎么摘,每一步必須嚴格按要求、守流程,“自我防護要做好,必須注重細節,不提前演練、做足準備,很可能出現失誤。”她覺得,戰“疫”正式打響前最緊張,需要各個部門協調行動、密切配合,“準備得越充分,后面開展工作才會越順利。”
每次聽到家人說“辛苦了”,楊啟平心里都會“有點不好意思”,“每個部門的同事都付出了很多,我們只是一群最先被大家看到的人,”她說,“跟患者直接接觸、天天相處,雖然常常覺得挺累的,但看著他們的病情一點點好轉,就覺得自己的工作有價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