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新導演的電影《1921》在銀幕上重現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一百年,正青春”的宣傳語,道出創作者擁抱當下年輕觀眾的良苦用心。
青春二字,何其動人。電影里的13個年輕人,平均年齡28歲,從五湖四海而來,共同奔赴一個目標。那個時代的先行者們,把時代精神提煉凝聚在“青春”這一文化符號上。如你所見,不少人甚至稚氣未脫,笑起來露小虎牙,走路帶風,腳踩風火輪似的,“少年中國”不僅是一個嶄新的民族理念,也具體地寫在每個人的臉上。
那些有名有姓的面孔,毋庸多說,電影的別致之處還貢獻了一個詩意化的小人物:中國小女孩。不知道她姓甚名誰,只知是住在李達夫婦家的對面,每當黃軒飾演的李達站在窗前,抬眼就看見她如約守候,大眼睛眨巴眨巴,一臉恬靜。彼此之間也沒有言語交流,就是那樣定定地對視,再或者向她揮揮手,意思是天色已晚,快睡覺去吧。這樣的鏡頭三番四次出現,便耐人尋味。
青春當然更體現在小女孩所代表的中國孩子身上。自“五四”新文學運動起,以往被排除在歷史之外的兒童,也開始被發現、被塑造,成為一個新的、現代的主體,比如可以代表一個古老中國蓬勃的生命力和新面貌,“救救孩子”即是寄望于未來。到了當代社會,銀幕上最過清醒的那雙眼睛,也可能來自兒童,比如楊德昌電影《一一》里的洋洋,對周遭世態人情冷靜觀望,張愛玲說得更直接,“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而在《1921》里,兒童就是國家和民族希望的代言人,看到他們如同看到未來的曙光,呵護他們如同呵護希望的火種,小女孩的目光,是來自于國富民強的未來的召喚。
直到二十多年后迎來勝利,在鮮花和紅旗的海洋里,那個小女孩再次現身,還是當年李達所見的模樣,在人群里悠然穿梭,其間寓意昭然若揭。想起另一個中國孩子三毛,也是這樣迎來新生活。不過當時還有議論讓漫畫家張樂平一度情緒低落,比如有人說,“你畫三毛到現在已是十多年了,計算年齡已該長大成人了……未免違反自然(規律)。”(見《永遠的三毛》)后來經過討論,三毛形象依然保持在十歲左右,作為新中國的典型兒童形象來塑造。
學者徐蘭君說:“三毛必須永遠是個兒童。”《1921》里的小女孩也是一樣,作為藝術形象,有無需老去的豁免權,作為少年中國的象征,必須永遠不老。
來源: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