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浴凡 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跟著謝浴凡先生學習《素問》中的一段話,了解飲食得當的重要性。
01
《內經》原文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02
句讀疑義
歷代注家對本節經文的注解,多屬隨文釋義,沒有講清楚它的重要含義,更沒有談到它的字、詞、句及分段讀法。
03
原文析疑
這節經文,是以陰陽的對立互根,消長轉化規律,論述人體味、形、氣、精的生化及其相互影響,分析于下。
“陽為氣,陰為味”
指食物的氣味而言,氣無形而升,故屬陽;味有質而降,故屬陰。
“味歸形,形歸氣”
味,即五味,泛指飲食物。歸,依投也,由此轉屬于彼的意思,此處作化生充養解。
形,指形體,此即人體,包括臟腑、經脈、筋骨、肌肉、皮毛、精、血、津液等。
所謂“味歸形”,是說飲食物通過脾胃的納化,化生精微,充養全身。
“形歸氣”的“形”,仍是指形體。“歸”,仍作化生充養解。“氣”,指機能活動。
所謂“形歸氣”,是說全身的精、血、津液等有形物質,是產生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氣歸精,精歸化”
“氣”,指具有功能、熱能的陽氣。“歸”,歸附也,歸屬也,作來源解。“精”,是指飲食物的精微物質。
所謂“氣歸精”,是說“氣”來源于飲食物的精微。“精歸化”的“歸”,作趨向、結局解。“化”是化生、變化的意思。
所謂“精歸化”,是說飲食物的精微,可化生出多種物質。
“精食氣,形食味”
“精”,指陰精,即精、血、津液等。“食”,作仰求解。“氣”,指機能活動。
所謂“精食氣”,是說陰精的產生,仰求于氣化,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形食味”的“形”,指形體。“食”,作仰求解。“味”,指五味,即飲食物。所謂“形食味”,是說形體的充養,仰求于飲食物,也就是說需要飲食物精微作為營養。
“化生精,氣生形”
“化”,指化生、變化。具體地說,就是氣化作用。“精”,指腎精。所謂“化生精”,是說飲食物通過臟腑的氣化作用,生成腎精。
“氣生形”的“氣”,指精氣。“形”,指形體。所謂“氣生形”,是說腎臟精充氣盛,形體就生長得很好。
“味傷形,氣傷精”
“味”,指五味,即飲食物。“傷”,損傷、傷害的意思。“形”,指形體。所謂“味傷形”,是說飲食五味太過,就會損傷形體。
“氣傷精”的“氣”,是指臟腑功能活動,“精”,指陰精。所謂“氣傷精”,是說臟腑的氣化功能過于亢盛,就會損傷陰精。
“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精”指腎臟所藏之精。“氣”,有兩個含義。
一指氣血。因“精”可轉化為氣,亦可轉化為血也。言氣即可概括血,是《內經》常用的“省筆”。
二指臟腑功能活動。因腎為生命之根,精為物質之本,《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謂“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也。
所謂“精化為氣”,是說腎精可轉化為氣血,并且是五臟六腑功能活動的根本。
“氣傷于味”的“氣”,含義同上。“味”,亦指飲食物之五味。
飲食不節,脾胃受傷,生化乏源,氣血日損。五味太過,必傷五臟,《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謂“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也。
所謂“氣傷于味”,是說由于飲食不節,可使氣血受傷,五臟受損。
04
經義小結
本節經文當分四段來讀。
第一段,兩句。說明食物氣味亦有陰陽,是起首語,亦即點題,點出本節經文之要,在于以陰陽的對立互根、消長轉化規律,論述人體味、形、氣、精之生化及其相互影響。
第二段,四句。以“味”為主體,從正面論述味、形、氣、精之生化,及其相互關系。
第三段,四句。以“化”為重點,進一步論述味、形、氣、精之生化,及其重要作用。
第四段,四句。以“傷”為中心,從反面論述味、形、氣、精之相互影響,及其病理變化。
僅十四句,四十四字,將味、形、氣、精之生化,作用、相互關系、相互影響,說得既清楚又深刻,有主有次,有正有反,而三字為句,一字多用,意趣盎然。
味、形、氣、精是主體,而味、精又是四者中之重點。因后天之營養來源在味,味之生化最貴者為精也。
歸、化、食、生是作用,而化、生又是四者中之重點。因歸、食之用在化,化之用在于生也。
要之,陰陽之要,貴在平和;平和之用,在于生化;生化之根,重在精氣;精氣之充,源于飲食;飲食不節,精氣乃傷。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內經析疑》,謝浴凡著,重慶出版社出版,2004年4月。本公眾號“肖相如頻道”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封面圖來源于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