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是一個農場,而人類就是農場里的火雞?
宇宙間的四種行星系。太陽系的布局就目前看來確實非常稀有。UniBe / NCCR PlantS / Tobias Stierli
在首顆系外行星被發現之前,天文學家總是假設別的太陽系和我們的大同小異。
但現在,人們已經發現了5000多顆系外行星。這些行星環繞著3000多顆恒星運行。在這3000多個太陽中,目前有850個已確認帶有2顆以上的行星。那么這些行星系統和我們的太陽系相似嗎?新的研究結果認為:可以說毫無相似之處。
科學家在2月14日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將系外行星系統分成了四大類。我們的太陽系被歸為“正序型”,而這一類卻是四類行星系統中最稀有的。其他三類則分別是:“相似型”、“反序型”和“混合型”。
行星之于行星系,并不像是豆子之于豆莢,行星系也無法簡單地劃分為兩種基本系統。事實上,基于現有的發現,行星系至少可以分成四大類。
“正序型”行星系的特點是,行星的質量隨行星和恒星距離的增加而增加。比如我們的太陽系,離太陽最近的是最小的四顆類地行星,離太陽較遠的是四顆氣體巨行星。
“反序型”行星系則與之相反:行星質量隨其與恒星距離的增加而下降。“混合型”行星系中的行星質量則與其和恒星的距離沒有關系。
而在“相似型”行星系中,所有行星的質量差不多。比如TRAPPIST-1行星系已知擁有7顆行星,它們的質量基本上都和地球差不多大。
統計結果顯示,“相似型”行星系的數量是最多的,大約占到了80%;而我們太陽系這種“正序型”是最少的。
TRAPPIST-1行星系屬于“相似型”。NASA / JPL-Caltech
行星系之所以可以分為這些類型可能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原行星盤的質量;其二是恒星的重元素含量。
研究人員認為,重元素含量少的恒星,搭配小型低質量原行星盤,會孕育出“相似型”行星系;重元素含量高的恒星,搭配大型高質量原行星盤,會孕育出“正序型”和“反序型“行星系;“混合型”行星系則可能多由中等規模的原行星盤演化而來。
這其中我們最關注的可能就是我們的太陽系是否具有某種特殊性。就目前來看似乎確實比較特殊,因為“正序型”行星系極為稀少。
行星系布局除了與原行星盤的特點有關,還與后期行星系內部的動力學演化有關。許多氣體巨行星會遷徙到距離恒星很近的地方,成為“熱木星”;有些行星會相互碰撞;有些則會被甩出行星系,成為流浪行星。而“正序型”行星系是否是這種演化最不易導致的一種結果,是值得考慮的。
由于太陽系是迄今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系,行星系的類型對于生命演化有著什么樣的意義也頗受關注。如果“正序型”行星系會提升生命出現的概率,而這類行星系數量又極少,那么生命在宇宙中的自然會變得更加稀有;如果所有類型的行星系都擁有平等的生命演化成功概率,那么生命應該遍布整個宇宙。當然實際情況有可能更為錯綜復雜。
系外行星的探測技術還在發展。也許我們只是暫時沒有發現那些目前看起來稀少的行星系,也許我們目前所發現的行星系中還存在著沒有發現的行星。真相究竟如何,相信一定會隨著越來越多的行星系被發現而浮出水面。
宇宙間的四種行星系。UniBe / NCCR PlantS / Tobias Stierli
參考
Four classes of planetary systems
https://nccr-planets.ch/blog/2023/02/14/four-classes-of-planetary-systems/
framework for the architecture of exoplanetary systems I. Four classes of planetary system architecture
https://www.aanda.org/articles/aa/full_html/2023/02/aa43751-22/aa43751-22.html
framework for the architecture of exoplanetary systems II. Nature versus nurture: Emergent formation pathways of architecture classes
https://www.aanda.org/articles/aa/full_html/2023/02/aa44705-22/aa4470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