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蘇北人或是江北人?百度上搜索到的,是指江蘇北部,也就是傳統上的江淮之間操著江淮官話的揚州、泰州、鹽城、淮安、南通五個地級市,而徐州、宿遷、連云港這三個操中原官話和海泗方言的,并不算江北人。那剛博寧是什么意思呢?其實就是江北人的意思,只是這種讀法是緣于吳語地區人所說。大家一看就知道其實這原本就只是表示南北區分的一種叫法而已,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把它理解為侮辱貶低人了呢?還有廣東人把所有從北方過去的打工人都叫“北佬”也是這個意思,還有原來上海人把外來打工人統稱叫“外地人”,這同樣也只是區分地方而已。但為什么會被認為里面含有貶義呢?是因為說得人語氣或表情中帶有一種怪怪的陰陽怪氣表情或語調讓人誤解?還是因為聽得人自己本身就有自卑心理而產生了誤解呢?
再說剛博寧(江北人)的來由,原來在解放前二三十年代,由于蘇南一帶相對比較富裕,而蘇北由于連年災荒不斷,導致那里的人生活非常艱難,特別是鹽城和淮安一帶的,為了活命生存,他們很多人就帶著一家老小往南遷移,他們大部分來到了上海,一小部分去了蘇州,那時的上海和蘇州都收留了他們,給他們容身之地,然而他們因為不太講究,很隨意,也不懂規矩,交流起來,言語也比較粗魯,甚至還有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發生,也就是品行不端,另外,因為他們是因為家里鬧災荒逃難到上海或蘇州,他們心里是有自卑感的,盡管上海人收留了他們,但很強的自卑心理依然讓他們無法生起感恩心,為了不忘本,他們立下一個規矩,就是無論男女老少都不允許講吳語,堅持說自己的家鄉話,絕不入鄉隨俗。這讓一直很考究的上海人或蘇州人非常看不慣,他們的小孩會出于好奇心而提問,大人們就會沒有好氣的說:“他們都是剛博寧(江北人),不要學他們,逃難過來的,很邋遢,不懂規矩的人,以后離他們遠一點”。自此小孩心里就留下了這個記號,對于剛博寧(江北人)有一種自然的排斥。長大后,再這樣潛移默化的傳給他們的后代。
在我小時候,父母也這樣告誡我,但我不會再如此傳下去了,因為這個錯誤信息對大部分江北人是不公平的,不能一竿子打翻所有人,剛博寧就只是一種地域的叫法區分而已,它本不應該帶有貶低侮辱的意思。如今江北人的后代和浙北與蘇南人的后代都成為了上海人,因為上海本來就是座移民城市,只是有的是做生意而來,有的是來打工的,有的卻是因逃難而來,但緣分讓大家在上海這座魅力之城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我認為只要真心愛上海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是帶著歡喜與感恩之心的,但凡熱愛上海的,他們就是上海人,而那些身份證上顯示是310的,卻為了流量而貶低諷刺詆毀上海的人,那些人就不配做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