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難了、檸檬精、好嗨喲、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2019年,中國網絡上涌現了許多流行語。一年將盡,中國僑網推出年終策劃,看看華僑華人社會如何理解這些流行語。
年終盤點系列之九“給我康康”
近來,“給我康康”頻頻出現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如“各位現在的手機壁紙是什么,給我康康好不好”。“給我康康”,來源于閩南語,后因諧音被網友當作“給我看看”使用。
回望2019年,那些火到海外的電視劇,同樣讓外國網友高呼“給我康康”。開年大戲《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海外電視劇平臺Viki上收獲了9.5的高分,國外網友們紛紛催更,求上字幕。也有網友表示欲罷不能,希望看到男女主角年老后的故事。
網友評論截圖還有犀利的外國網友將其比作中國版的簡奧斯丁小說。“Chinese 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 Sense and Sensibility etc. Same issues facing females, just different locales-time。(中國版的簡奧斯丁系列---《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女性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只是地點和時代不同罷了)”。
年中再度掀起熱潮的《長安十二時辰》,以拯救長安為故事主線,同時穿插每半個小時打更一次的倒計時,新鮮刺激程度不亞于類似的高分美劇《反恐24小時》和《國土安全》。
對于人物的發型服飾等,劇組進行了大量的考古研究,力求還原唐朝時長安的風貌。劇中張小敬點名要吃的“水盆羊肉”“火晶柿子”,狼衛要喝的“三勒漿”等,在淘寶上一時賣到脫銷。
目前,這部劇已經在Viki、Amazon和youtube等北美地區的多家視頻網站上線,這也是國產劇首次在這三個平臺同時付費播出。海外網友也紛紛稱贊劇組在細節上的用心,并表示本劇刷新了自己對于中國電視劇產業的認知:
網友評論截圖緊隨其后的是探討高考題材的《小歡喜》,在Viki上第一集就收獲了近180萬播放量。《小歡喜》將鏡頭聚焦在這一特殊時段下的親子關系與教育問題上。為了讓作品更加接地氣,劇組從生活中汲取了許多鮮活的案例和真實的細節,讓海外觀眾,尤其是留學生們表現出強烈的認同感:“以為我媽在教育我”,“編劇很懂生活”。目前,《小歡喜》已經被美國HBO購入版權,東盟的觀眾們即將感受到“英子,開門”的沖擊。
年末在國內外平臺上線的《慶余年》,雖然只播出了幾個星期,并一度陷入境外更新進度超過國內的傳聞中,卻依然圈粉無數,在海外平臺上單集播放量達到66萬。在討論劇情、跪求字幕的同時,有心的外國網友們也不忘“漲知識”,關注起劇中人睡的枕頭:“真是個硬核男孩,睡在石頭做的枕頭上。”“這個枕頭是瓷器,中國古人都睡在這個枕頭上,還能保持飄逸的發型。”
近年來一浪接一浪的“華流”,根源在于國產電視劇質量的提升。隨著影視行業的發展,出口的國產劇已經從單純地在形式上模仿古人的日常生活,到以更加復雜的人物形象,更加美劇化的情節來吸引觀眾。
到了《長安十二時辰》,則超越了以往國劇“先在國內走紅,繼而出海”的模式,實現了內容付費,跨入了入國產劇“走出去”的新階段。
與此同時,近年來對今日中國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海外觀眾們希望通過電視劇了解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此前在電視劇“出洋”上表現得相對弱勢的現實題材作品,也收獲了更多觀眾。
FOX華語內容采購及發行總監張俊豪認為,中國電視劇慢慢開始受到更多非華人的關注。相信中國電視劇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大的影響力。
然而,中國電視劇走向海外仍面臨著新的挑戰。12月19日至20日,在杭州舉辦的第九屆中國電視藝術創新峰會上,浙江省廣播電視局局長張偉斌表示:“2019年,國產電視劇行業進入深度調整、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全新時期,如何破局突圍、涅槃重生,依然是行業需要探討的課題。”
2019年你都看了哪些國產劇?
留言與小僑分享吧~
(來源:中國僑網官方微信,作者:劉曦涵,ID:qiaowangzhongguo,資料來源:綜合中國新聞網、長江日報、中國產經新聞網、環球日報、文化產業月刊、綜藝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