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在家閑著沒事幾個老同學拉了個群在閑聊,大家都是搞農業出身,所以對農產品的價格都非常感興趣,當說到這個話題時紛紛開始吐槽現在的豬肉價格和糧食價格。豬肉價格大家應該都深有感觸,2019年上半年的時候還是幾塊錢一斤,當時大家因為非洲豬瘟都不敢吃豬肉,豬肉價格是一跌再跌,可大部分人還沒反應過來什么情況的時候豬肉價格就翻了兩番,從幾塊錢上漲到了十幾塊錢,當大家還在討論豬肉價格咋這么貴的時候,豬肉價格并沒有下跌的意思,一股腦上漲到了20多塊錢,自此打開了我國高價豬肉的大門。
讓大家比較欣慰的是,豬肉價格在上漲了一段時間后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相關的調控措施立馬就到,一方面通過政策鼓勵養殖戶和規模化豬場積極復養,幫助豬場解決資金問題、土地問題,從恢復生豬產能來控制豬肉價格,但是受生豬生產周期的影響,這一調控還需要一段時間其作用才能顯現出來。
另一方面從國際上積極尋找可出口豬肉的國家達成合作,在多方面因素的支持下2019年我國進口豬肉總量達到了210.8萬噸,相比2018年漲幅達到了75%。
最后就是儲備凍肉的投放,從2019年第一次投放儲備豬肉到現在已經陸續投放了20多萬噸了,而且儲備肉的投放都是在節假日消費高峰之際,對于控制豬肉價格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同肉價上漲調控立馬到不同的是,最近幾年我國的糧食價格一直比較穩定,不論是小麥、水稻還是玉米價格始終都維持在1元上下,據在山東搞承包地的小張說,以現在的小麥價格和玉米價格,一畝地的收入基本就是2000左右塊錢,還是在收成好的時候,今年部分地區因為遭受了比較嚴重的旱災收成并不好,當地農民的收入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以前農民的主業就是種地,農閑的時候才會找地方打工繼續賺錢,可現在反了過來,農民打工成了主業,種地反而成了副業,很多地方的農民或者把自己的地承包了出去,而沒承包出去的也基本就是種上后就等著收了,缺乏管理導致收成更低,收益自然也就下降。作為農民來講還是希望糧食價格能漲一漲,從而提高農民的收益。
可為什么糧食價格這么多年一直穩定,卻始終沒有見到相關部門的調控呢?首先,實際情況是糧食價格是有調控的,在前些年玉米、水稻和小麥三大糧食基本糧食作物都有保底價格,為的就是保證農民的基本收益。
其次,糧食價格影響太大,并不是農民想象的那樣糧食價格上漲了農民的生活就一定好過,舉個簡單例子大家就能明白,假如小麥的價格從現在的1塊錢上漲到了10塊錢,但農民的收入并不會從1000上升到10000,因為糧價上漲后化肥、種子、農藥等費用就會增加,另外糧食價格上漲后物價也同樣會上漲,現在一斤小麥買不出一瓶礦泉水,到時一斤小麥同樣買不出一瓶礦泉水,所以提高糧食價格并不是解決農民生活問題的根本途徑。
要想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此前袁隆平老先生的一番話筆者深有感受,那就是國家應該高價收購農民的糧食,然后再低價賣出,如此既能保證農民的收入,又不會因為糧價上漲影響農民的基本生活。
農民朋友,對于現在的糧價你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