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容易理賠難",我們經常聽到消費者用這句話吐槽保險業。
但與此同時,銀保監會也公布了去年保險理賠數據,各保險公司理賠率達到了97%,只有3%沒有賠付。
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又總聽到保險負面的評價呢?讓我們一起來揭開保險理賠的"內幕"!
一、保險買的對不對?
先看個案例,客戶A為自己的2歲的寶寶投保了一份少兒教育金保險,每年存6000元,交10年。一年后,孩子因哮喘住院,發生住院醫療費用5200元,客戶A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保險公司拒賠。
這是典型的買錯了保險導致的拒賠。
客戶A購買的這份保險是一種儲蓄型的保險,主要責任約定在小孩讀高中、大學、結婚時提供固定比例的金錢,30歲時作為創業支持金再一次性取出剩余部分。
因此,這份保險是不會因為孩子發生疾病而進行賠付的。如果客戶A的需求是轉移孩子健康風險,那顯然就買錯保險了。
二、投保時有沒有如實告知?
再看個案例,客戶B投保了一份重大疾病保險,同時附加一年期住院醫療險、一年期意外險,每年交保險費8000元,交費20年。
投保1年后,客戶B因肺炎住院治療,發生醫療費用12800元。出院后,客戶B持相關手續來保險公司理賠,保險公司經過調查之后拒賠。
這是典型的未如實告知導致的拒賠。
根據理賠人員的調查,客戶B的住院病歷上明確寫明自己在2年前查出了肺部結節,醫生當時建議手術,但一直沒有手術。而客戶B在投保時卻沒有告知這一健康異常,在健康告知上全部勾了否。
由于肺結節和肺炎關聯性較強,客戶B未如實告知事項足以影響保險公司的核保決定,因此對這起案件給予了拒賠的決定。
三、有沒有觸發免責條款?
客戶C給自己投保了一份30年的長期意外險,每年繳費3000元,交10年。投保后過了3年,客戶C因車禍身故,家人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保險公司經過調查后,給予了拒賠的決定,原因是客戶C發生事故時屬于酒駕。
這是典型的因免責條款導致的拒賠。
在買好保險之后,我們除了要搞清楚自己的保險保障是什么以外,還要尤其注意免責條款里寫了什么。當出現免責條款里約定的內容時,保險是不賠付的。
一般而言,會納入到免責條款里的內容包括:
被保險人故意自殺或自傷;
被保險人因自身的犯罪行為或因拒捕而導致的;
戰爭、軍事行動;
被保險人非法服用、吸食或注射違禁藥品,吸毒、酗酒或斗毆;
被保險人酒后駕駛、無證駕駛或駕駛無有效行駛證的機動交通工具;
牙齒修復、牙齒整形及視力矯正;美容手術、變性手術及一般理療;
先天性疾病、先天性畸形;
保單中特別約定的除外疾病及未告知的既往癥。
以上三點,就是保險不賠最常見的三種情況。
四、要想理賠不難,其實一點也不難!
保險產品功能各不相同,沒有一個保險是萬能的!在購買保險前,務必要先搞清楚自己投保的目的是什么?
是想解決看病有錢的目的?還是想解決罹患重疾收入來源中斷的問題?是想解決家庭經濟支柱意外身故,償還高額房貸的問題?還是想解決孩子未來教育的資金規劃問題?
如果有多個風險轉移需求,通常需要組合搭配保險產品才能實現,這樣才能全面保障各項風險帶來的損失得到賠付。
在確認產品的實際功能可以滿足自己的保障需求之后再投保,這樣就不會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了。避免出現住院了要理賠,結果發現買的是教育金保險這樣的窘境。
除了厘清保障需求之外,投保前還應詳細了解保單的保險責任和免責條款,不懂不要不好意思問,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讓業務員來回答。
最后,一定一定要記得如實告知自己的健康狀況,不要刻意隱瞞。雖然有"兩年不可抗辯"可以保護我們,但惡意隱瞞既往癥的情況,"兩年不可抗辯"無法完全保護。
投保前記住這幾點,理賠其實一點都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