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區集中公布14項普查登記文物
其中4項由民間文保志愿者發現 將進一步豐富房山區文物資源
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昭和”二字明顯
上萬村無名墓冢,墓主人身份是個謎
保存完整的竇店火車站老站房
作為北京市的文物大區,房山區最近新增14項普查登記文物,其中4項由民眾提出文物認定申請,區文旅局依法將其認定為文物。官民協作、拾遺補缺,房山區的文物資源得到進一步豐富。
近日,房山區文化和旅游局發布《房山區新增14處普查登記項目的公告》。尚未定級的普查登記項目,屬最低級別文物,但擁有了文物身份,便受到法律保護。
14項文物涉及寺廟、摩崖刻石、古井、古墓、近現代建筑。近至民國,最遠可追溯至金代。它們分別是:子水道院遺址(金代)、黃元井村摩崖刻石(元代)、北白岱村古井及石雕(金元以后)、上萬村無名墓冢(明-清)、吉祥寺遺址(明-清)、大苑上村關帝廟(清代)、大韓繼村三義廟(清代)、顯通庵(清代)、圣龍庵遺址(清代)、周口店火車站老站房(近現代)、竇店火車站老站房(近現代)、房良聯合縣政府舊址(近現代)、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1937年)、黃家井村重修廟宇學校碑(民國)。
據記者了解,上述14項大部分由鄉鎮主動提供線索。其中4項是由兩位民間文保志愿者,通過提交《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的途徑發起保護。區文物部門接到申請后,協調產權單位,并組織專家現場踏查、研判,依法將其認定為文物。從2015年至今,記者跟隨兩位文保志愿者,記錄下4處史跡的認定過程。
內存
由民間文保志愿者發現的四項文物簡介
上萬村無名墓冢
墓主人身份尚未破解
上萬村隱藏著一座三合土寶頂,從高約4米的體量判斷,墓主人絕非普通富戶,很可能是明清時期的王公大臣,但其身份尚未破解。2015年2月25日,文史學者馬志璞向房山區文委(現文旅局)遞交了《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同年3月9日,房山區文委即對該寶頂進行了登記保護,并向馬志璞頒發《榮譽證書》、獎勵500元。文物認定,為破古墓之謎奠定了基礎。
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
高山上的日軍侵華遺證
在萬佛堂附近的鳳凰山次主峰上,一塊灰白色巖石上刻字:“七八一、五藤山、昭和一二八二九、占領”,總共15字,字口較深。“昭和一二八二九”即1937年8月29日。昭和,即日本裕仁天皇的年號。此刻石是日軍侵占這一地區的獨特證據。2017年11月20日,馬志璞向房山區文委遞交《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刻石藏身于山峰上,徒步登頂需3-4個小時。房山區文物保護所所長金超、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劉衛東,隨馬志璞上山踏查、研判,最終將其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竇店火車站老站房
最完整的京漢鐵路早期站房
建于1899年的竇店火車站,現為四等車站。鐵路文化學者王嵬發現,竇店車站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京漢鐵路早期站房,老站房幸存至今,非常珍貴,但并無文物身份。2019年2月1日,他向房山區文委遞交《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
周口店火車站老站房
北京工業發展的百年見證
周口店火車站,位于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東南側,建于1897年,主要接運長溝峪煤礦及附近生產的煤炭,現為三等車站。歷經123年,主站房部分被拆除,但南側的老站房附屬建筑保存較好,山墻上的站匾尚存。王嵬調研發現,周口店火車站老站房,是京漢鐵路周口店支線唯一幸存的老站房,是北京鐵路歷史、北京工業發展的百年見證。2019年2月1日,他遞交了《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近日,周口店和竇店兩座老站房,同時獲得文物身份。
本組文并攝/本報記者 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