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波1月23日電(見習記者 李典)“開船啰——”臨近新年,伴隨著喜慶的鑼鼓聲,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澥浦鎮街頭,一艘艘色彩絢麗的“漁船”舞動了起來。只見“舞船人”身著盛裝,手持船身,模仿著船只在海浪里穿梭。
圖為鄭夢娟教小朋友學習船鼓表演。鄭夢娟供圖前來觀賞的人們將船鼓隊圍了個水泄不通。人群的叫好聲、歡呼聲和嗩吶聲、鑼鼓聲交相輝映,為小鎮增添了一把濃濃的年味兒。
擔任這支船鼓表演隊隊長的是今年56歲的鄭夢娟。23年前,與船鼓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她大概并不會想到,這門一度瀕臨失傳的傳統舞蹈還會有如今這般盛況。
有著200余年歷史的澥浦船鼓,原是澥浦漁民祭祀海神、祈求平安、慶賀豐收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后在當地發展下漸漸融入廟會等活動。
圖為小小船鼓隊員。澥浦宣傳供圖舊時,每逢節慶時刻,澥浦漁民便進入“漁船”船型中,把船型交叉負于雙肩,跟隨著仿以海浪而跌宕起伏的鼓聲,載歌載舞。舞者每表演一段,便敲打一陣鑼鼓,穿插著的民間小調“肆意”和著,三種表演形式“默契配合”,如此往復,直至結束。
鄭夢娟說,正是這種酣暢淋漓的抒情方式,加之鮮明的浙東漁區風俗特色,使得澥浦船鼓深受當地人們喜愛,“這是我們的鄉村文化之根。”
和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澥浦船鼓也曾瀕臨失傳。據澥浦鎮文化站站長沈培女介紹,
圖為船鼓表演現場。澥浦宣傳供圖1996年,當地通過采訪民間老藝人等,對澥浦船鼓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使之有了一套固定的表演程式。自此,一聲嘹亮的“開船啰——”便固定為澥濮船鼓開演的號子。每場船鼓表演,伴隨著高亢的鼓點、歡快的音樂,表演者們都會展示著漁民出海、作業、搏海、豐收和歸航的全過程。
談及船鼓傳承,沈培女說,從每一次演出、每一場活動到每一位演員的培養,當地從民間一點點“拼湊”起澥浦船鼓的前世今生,并通過數十年保護與挖掘,終于在2009年為其成功申請浙江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然而,澥浦人深知,非遺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2018年,鄭夢娟成為澥浦船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了讓這一表演形式更具藝術感染力,她和團隊們改進船鼓道具、創新動作、增設響器樂器……如今的澥浦船鼓號聲一開,百船爭先、漁民逐浪之盛況盡入眼簾。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澥浦船鼓終于不再是“孤芳自賞”。北京奧運會、杭州殘運會、央視小年夜晚會……在當地政府和民間藝人們的努力下,澥浦船鼓走上了更大、更廣的舞臺。
與此同時,在澥浦小學,澥濮船鼓也有了自己的傳承基地,鄭夢娟會抽出時間教孩子們練習船鼓表演。看著船鼓隊從年近古稀的老年隊,一點點擴大到青年隊、娃娃隊,鄭夢娟滿是欣慰,“這下,古老的船鼓表演有了‘接班人’,我們也更有了動力。”
在澥浦人眼中,今朝重煥光彩的古老船鼓藝術,留住了鄉愁,更是留住了鄉村文化之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