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老家 過年從臘八飯開始
□王萌
晉南老家的過年是從吃臘八飯開始的。
舊時晉人經商,離家千萬里,也就是家人千萬里的牽掛?!斑^了臘八就是年”,過了臘八,出門在外的人就該回來了,因此臘八飯一定會做一大鍋,多大一鍋呢?一兩頓肯定是吃不完的。人們把那一大鍋連鍋端起,放在院子里上凍,每天摳下來一瓢熱著吃。一天天地吃,一天天地盼,吃到一鍋飯變成了一鍋粥,吃到出門的家人回來再一起吃。
游子歸家,家人團聚,人們在瞬間就進入到一種氣氛中,是一種平靜祥和的氣氛。
村人老小們會聚集在小窩家圍觀殺豬,還未走近,老母豬的慘叫就已經擠滿了耳朵,空氣中彌漫著熱騰騰的腥……哦……不……香味。人們圍著一團熱氣站著,為了讓我看熱鬧,奶奶使勁把我往人圈里推,我才終于看到那團白熱氣是一口大鍋里滾沸的開水冒出來的。這水,是用來燙豬毛的。以小窩爹為首的幾個人,圍著放過血斷了氣的老母豬,用鋼釘刷起勁地褪著豬毛。后面的場面,我好像從來沒看完過。
豬血是不賣錢的,小窩爹會分給村里對勁(方言,意指關系好)的人,也總會送給我們家一些。我奶奶總用來做燴菜,她把南瓜切塊,蔥切段,涼水入鍋,再加上一把粉條,水開,加入豆腐和豬血塊,咕嘟一小會兒后關火,再在上面撒上花椒粉和辣椒粉,用熱油一潑就可以出鍋了。
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過年是要狠狠休息的,所有活計希望在小年前做完??赐隁⒇i,買完鮮豬肉,就開始安排其他活了,連節日里的吃食也要在臘月最后幾天做好:蒸饅頭、做拌菜、炸雞炸魚、鹵肉、涼菜焯水切好……
眼看一年走到盡頭,大小活計都要安排好時間,也都各自有規矩。過年的饅頭就跟平時不一樣,是要做出些花樣的,供神的、祈福的、送長輩親戚的、大人小孩吃的,各有各的花樣和說法,不能含糊。小時候,奶奶做好了各種用途的花饃后,總是順手給我們小孩做一些:預示年年有余的小金魚,祈求健康平安的“牛項圈”、綻放的蓮花,甚至十二生肖。她用的工具就是一根筷子、一把小梳子,面在她手里鼓搗幾下,就有了生命。過了初五,爺爺奶奶就會把這些花饃在爐子上烤干,用紅繩一串,掛在墻上,等二月二的時候才會拿下來。我早早地就“預定”了最喜歡的“馱銀子蟲”,心里期盼著二月二的到來。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請灶王爺的日子,我爸拿著奶奶早早折好的黃紙,帶領著我們穿過院子出門去請神。我們幾個嘰嘰喳喳地跪在自家門前,我爸點火把黃紙燒了,然后大家一起磕頭。這黃紙被稱作“馬”,燒給灶王爺好讓他騎馬來家。其他的神仙都是除夕晚上才邀請供奉的,唯有灶王爺請得早,因他是“一家之主”。
以前的人比較講究,給灶王爺做的栆山(一種花饃)50厘米高。年復一年,老家的灶臺上總少不了一張灶王爺的畫像以及那副從我孩童時就刻在腦子里的小對聯。上聯:上天言好事,下聯: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
在老家,我們稱“除夕”為“月盡”,月盡對村人來說是個重要的衡量時間的尺度。這一月盡了,這一年就盡了,新的一年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