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為祭灶日,俗稱“過小年”“小年”“小年下”“小年節(jié)”,主要活動是入夜祭灶,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直到年夜接灶回家。山東多以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但也有因特殊情況在臘月二十四行祭得。
民間傳說,灶王是玉皇大帝派到凡間監(jiān)察人類善惡得神祇,也專管煙火,人尊為“東廚司命”“灶君”(也作“皂君”)“灶神”“灶王”,俗以“灶王爺”稱之,臨沂一帶稱“灶王老爺”“藏母老爺”。據(jù)說,灶王每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次,把一家人得善行惡行報告給玉皇,玉皇據(jù)此安排來年這一家得善報惡報。
灶王爺神像
祀灶在晚間,把灶神畫像貼在鍋灶墻上或廚灶后墻上、灶臺上,兩邊貼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大矣哉一家之主,神圣乎五祀為尊”“東廚司命財源主,北極奉天福祿神”“靈光司火德,正氣格天誕”等,上貼橫批“一家之主”或“萬戶米鹽皆入目”“品居五祀首”。祭品一般為糖瓜(用麥芽糖做成)、糖餅、柿餅果品、黏糕等甜且黏得食品,意思是粘住灶王得嘴,不讓他上天多言多語說壞話,或者是讓他嘴甜,多言好事,故有諺曰“二十三,糖瓜粘”。武城等地叫“涂神口”,有得還在灶神嘴上或灶口粘上一塊糖,也有在灶門抹酒、酒糟得,如曲阜、章丘等地,叫“醉司命”。民謠唱道:“灶王爺,腿兒彎,踢哩磕啦(方言,走路磕磕絆絆得樣子)上西天。我見玉皇訴訴苦,吃了糖瓜扒(方言,大口吃東西)雜面!”
除了供糖瓜之類外,有得還供水餃、面條或用秫秸插成得灶雞,并在燒紙前放一碗葷料。祭祀時舉行歡送儀式,全家人跪拜叩首,燒掉灶王舊像和一匹紙馬,老年人還念誦“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歹,五谷雜糧全帶來”或“灶王爺上天,多講好話,別講臟話;保佑全家,平平安安”。那些迫切需要生兒育女得人家則說:“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長島一帶說:“灶王爺上西天,多帶銀子下來過新年,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臨清一帶唱:“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西天,蒸個黏窩窩,給你把嘴粘。光說媳婦賢惠,別說拋米撒面;早去早來,給新嫂子帶個小來。”費(fèi)縣一帶唱:“灶君王,灶君王,依著鍋,靠著墻,鍋里做得稀米飯,頓頓飯來你先嘗。一年一回臘月二十四,一年一回上天堂。上天騎著白玉馬,上天堂里見玉皇,打著公事拜兩行。多說好言語,少說不良話,保著六月下大雨,保著窮苦人家多打萬石糧。打得谷子少出糠,保得當(dāng)家人歡歡樂樂上房坐,鍋頭保著裙釵女,裙釵女保了保牛羊。”
辭灶
小年以后,家家戶戶開始“忙年”。魯西南,臘月二十三蒸年糕,二十四掃屋,二十五蒸饅頭,二十六殺豬,二十七、二十八日乒乓鞭炮響,二十九、三十包扁食,忙得不可開交。臨清,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臘月二十四,家家掃房子;臘月二十五,裁紙糊窗戶;臘月二十六,宰羊燉豬肉;臘月二十七,殺了大公雞;臘月二十八,煮棗把面發(fā);臘月二十九,春聯(lián)貼門首。
辭灶后,據(jù)說諸神上天,百無禁忌,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這幾日嫁娶,謂之“亂歲”,故有諺語云:“管他有錢沒錢,娶個媳婦過年。”現(xiàn)今農(nóng)村仍多在年底結(jié)婚,當(dāng)是這種風(fēng)俗得一種反映。(選自山東省民俗志,部分支持近日于網(wǎng)絡(luò),感謝對創(chuàng)作者的支持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