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雅魯藏布江沿岸的林芝市米瑞鄉色果拉村是遠近聞名的小康示范村。行走在色果拉村,寬敞筆直的水泥道路,干凈整潔的村容村貌,一棟棟特色鮮明的工布新居錯落有致。
村民們組成的文藝隊正在村委會的院子里排練舞蹈《毛主席的光輝》,婦女們身著紅色的藏裝,男人們穿著紅軍軍服歡歌起舞,每個人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
參與排練的格桑卓瑪笑著說:“我們不僅會跳《毛主席的光輝》,還會跳《四講四愛之歌》《黨旗下的幸福生活》,還有好多工布舞蹈。通過舞蹈表達對黨的感恩之情,我們現在的生活很幸福。”
色果拉,藏語意為“金色家園”,近幾年來,色果拉村飛速發展。而十年前,這里卻是全鄉有名的貧困村,人均年收入僅五千多元,村里處處“臟亂差”。
2008年,村民們推選高中畢業后做過代課教師,又在外做生意闖蕩了十幾年的“能人”喬次仁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后,他帶領大家發展藏雞養殖,蘋果種植等產業,讓村民們的腰包逐漸鼓了起來。
2017年,“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在全區上下開展,喬次仁成為了村里第一個“四講四愛“宣講員。“村里群眾的收入翻了兩番,但是思想上還沒有轉變過來。農閑時節,年齡大一點的念經,年輕的就在商店里面賭博、喝酒。開展‘四講四愛’對我們村來說非常重要。”
然而面對黨的各種新理論、新政策,喬次仁還是陷入了“能力不足”的窘境。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理論功底和宣講能力,進一步了解群眾喜歡什么、想聽什么,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漸漸地,喬次仁形成了自己的宣講模式。用樸實的語言和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隨時隨地宣講;組建文藝隊,在娛樂活動中宣講;開展義務勞動,在勞動中宣講。既講各種政策,又講群眾身邊事;既有理論知識,又有群眾愛聽的“大白話”,這樣,枯燥乏味的宣講變得趣味十足,群眾聽得津津有味。喬次仁還將“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和黨建結合起來,發展起了“家庭宣講員”隊伍。
十余年的產業發展改變了色果拉村群眾的生產方式,而三年“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也潛移默化地轉變了群眾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在村民邊巴家,他自豪地向記者說起了變化:“以前院子里亂七八糟的,豬、牛、人混到一起。現在干干凈凈的,種些蘋果樹、桃樹等,庭院經濟每年能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講文明,愛生活,“四講四愛”讓文明新風吹到了庭院里,也吹進了群眾心里。邊巴告訴我們,這兩年,色果拉村36戶群眾自發干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淡化宗教消極影響,堅定不移跟黨走。“我們現在跟著共產黨走,國家這么好,黨這么好,政策這么好,我們擁護、感謝。”
在村民索朗次仁家,我們看到了全村集體干的第二件大事。由索朗次仁提議的每家每戶修建升旗臺的想法已經實現,標準化的升旗臺替代了曾經的簡易旗桿。“國旗簡單地掛在圍墻上面,風一大的話就容易被吹歪或者刮走,我覺得這樣不規范,就向村委會提了一個建議,統一給每家每戶修建升旗臺,每戶出錢,一戶花了2700元。”每逢重大節日,色果拉村家家戶戶都會自發在家里升國旗。
自“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色果拉村的村民每天都有新變化。如今閑暇時,大家都會來到村委會,唱歌跳舞,打籃球,讀書學知識,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取代了曾經的慵懶散漫。
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破除陳規陋習、爭做時代新人,色果拉村群眾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勞動才能創造未來,創造今生幸福生活。2019年底,色果拉村的藏雞養殖達到531只,蘋果種植達到225畝,產業固定資產達850萬元,村集體年產值達130多萬元,人均收入達2.5萬元。全村群眾不要報酬、不辭辛勞,義務投入到村里的各項建設中,義務加入文藝隊,義務撿拾垃圾,義務組建消防隊。鄰里之間,喜事相賀、困難相幫、勞動互助,戶與戶之間、村民與村民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色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