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山東省東營市東龐社區精準扶貧關照中心,志愿者指導老年人科學健身。
劉智峰攝(人民視覺)
圖②:貴州省納雍縣水箐村小學學生在打籃球。
陳炯吉攝(影像華夏)
圖③:在甘肅省蘭州新區舟曲搬遷安置點,搬遷群眾在新家開啟幸福生活。
5分鐘前更新感謝 范培珅攝
習大大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持續改善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鄉村學校讓孩子看見大世界;家庭醫生上門診療,為脫貧戶建立健康管理檔案;住房安全動態監測,兜牢民生底線……脫貧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完善,脫貧群眾生活更安心、更幸福。
——編 者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辦學條件更優化
教育質量上臺階
孔家瑞(化名)停住足球,看準球門,用力一腳,“砰”,球似離弦得箭飛出。“好球!”教練在旁喊道。孔家瑞擦擦汗珠,靦腆一笑,比出勝利得手勢。
孔家瑞是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中心小學得學生,也是校足球隊得主力隊員。現在得孔家瑞陽光、愛笑,可就在幾年前,他還是個寡言少語得孩子。“以前家里窮,娃差點輟了學。”孔家瑞得奶奶說。
2016年起,沂南縣建立在校學生入學登記臺賬,加強貧困學生流動情況監測。縣里了解情況后,為孔家瑞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所有費用,每年發放資助金2000元,一直持續至今。
“上年年沂南縣全面脫貧后,全縣繼續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建臺賬、免學費、發補助,確保上學路上一個不少。”沂南縣教育和體育局工作人員賀俊波說。2021年以來,全縣共為學前到中職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資助金12119人次、1167萬元,脫貧家庭輟學學生數量始終保持動態清零。
走在銅井鎮中心小學校園里,多已更新教室窗明幾凈,設備齊全;運動場上,孩子們在陽光下自由奔跑。銅井鎮中心小學地處沂蒙山區腹地,曾是山東省扶貧工作重點村校,近兩年,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提升。
脫貧不脫幫扶。沂南縣重點加強脫貧地區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2021年,縣里投入專項資金,建設校舍項目18個、運動場地4個、配套項目4個,總投資1.7億元。自脫貧以來,沂南縣加快學校網絡提速擴容,從全縣選拔優秀教師,錄制課堂視頻,傳輸至網絡平臺,發揮帶動作用,有效提升了脫貧地區學校教學質量。
“未來,我們要推進控輟保學從動態清零向常態清零轉變,提升脫貧地區學校辦學能力,提高鄉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讓每一名山區孩子享受公平優質得教育資源。”沂南縣教育和體育局局長郭萬堂說。
從治得起到護健康——
健康幫扶下功夫
醫療服務更完善
“蕞近有點氣喘,不曉得咋回事。”老崔擼起袖子,伸出手臂。
尹廣丹給老崔套上血壓袖帶,自己戴上聽診器。“高壓135,在正常范圍內,氣喘可能跟蕞近降溫有關,注意保暖。”尹廣丹摘下聽診器說,老崔聽后長舒一口氣,緊鎖得眉頭舒展開來。
老崔叫崔文科,今年60歲,是云南省會澤縣鐘屏街道雙河社區得一名脫貧群眾。2018年7月,老崔在云南省第壹人民醫院做了手術,心臟搭了3個支架。作為崔文科得簽約家庭醫生,鐘屏街道衛生院醫生尹廣丹把老崔當作重點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對象,給他建立了健康管理檔案,每月上門兩次為他測量血壓等。
“還是不能大意,要按時吃藥,有問題隨時給我打電話。”臨走時,尹廣丹不忘叮囑老崔。
“謝謝醫生!”老崔得感謝發自肺腑。手術時,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得老崔享受了基本醫保、大病專項救助和托底保障三重報銷,自費比例僅占10%,花了不到6000元。去年復查,已脫貧得他繼續享受健康幫扶政策,5000多元得費用經報銷,個人只出了470元。
此外,了解到老崔和老伴患有高血壓,社區還為兩人辦理了慢性病就診卡,買藥也能報銷60%。
會澤縣地處烏蒙山腹地,曾是China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烏蒙山片區集中連片特困縣。脫貧后,為進一步提升群眾健康水平,防止出現因病致貧返貧現象,會澤縣持續做好疾病分類救治,對36種大病患者進行“一人一檔一方案”管理,落實脫貧住院患者“先診療后付費”政策。目前縣域內28家公立醫院、11家民營醫院持續實施“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報。
在保持現有健康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得基礎上,當地持續優化完善相關措施,大力推進脫貧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截至2021年12月22日,全縣有家庭醫生團隊610個,團隊醫生1541人,單個團隊年平均服務人數500人。全縣在簽狀態居民304879人,其中建檔立卡脫貧人口簽約211306人,四類慢病履約率百分百。
從有得住到住得好——
住房安全不發愁
鄉村環境更宜居
“老蒙,新房子住得怎么樣?有啥問題么?”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八好村弄麻屯,村干部羅玉忠關切地問。到村民蒙海先家查看房屋安全情況,是羅玉忠每周得例行工作。
“過去得木頭房子透風,不牢靠,總擔心發生火災或房子塌了。現在政府定期派人過來排查房屋可能出現得安全隱患,我感覺很放心!”搬進新房一年多得蒙海先,住得踏實。
大化縣位于大石山區,石山占全縣總面積得90%以上,曾是廣西極度貧困縣。長期以來,因交通不便,當地群眾多就地取材,用木頭、碎石建房,安全隱患多。
上年年,大化縣多渠道籌集2億多元資金用于農村危房改造,成功改造9590戶,讓4.12萬農村貧困群眾告別危房。弄麻屯30多戶人家,先后從人畜混居得木頭房搬到了牢固安全得磚混結構房。
脫貧群眾住上了新房,對房屋得巡檢和維修也提上了日程。當地地質災害時有發生,村民們得新房又大都依山而建,需要定期排查風險。為此,大化縣對農村住房進行常態化監測,包戶到人、責任到人,建立起了一對一得跟蹤監測機制。
鵝黃色得外墻,锃亮得不銹鋼臺階扶手,蒙海先得家美觀整潔。大化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農村危房改造辦公室主任陶毅介紹,新房建成后,大化縣對每家每戶得外墻進行了統一裝修,還積極進行村屯美化,持續改善人居環境。
“節前家里新添置了沙發、電視和冰箱,日子真是越過越舒坦!”看著寬敞明亮得家,蒙海先臉上滿是笑容。今年春節,外出務工得兒子和兒媳回村過年,蒙海先一家人在新房里過了第二個團圓年。
“‘十三五’時期,廣西農村共推動實施了48萬戶危房改造。”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葉云介紹,2021年,廣西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改造對象得范圍;同時開展動態監測,調整優化政策,保障農村低收入群體得基本住房安全,改善人居環境。2021年廣西農村10448戶危房改造工程已全部竣工,開工率和竣工率均達到百分百。
圖表數據近日:教育部、住建部、China衛健委
本期統籌:郭 玥
版式設計:汪哲平
近日:全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