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1月16日電 (記者 周嫻 袁超)如何做好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真正能讓搬遷民眾穩得住,能致富。這是貴州兩會期間代表的熱門話題。
貴州省人大代表建言獻策:發展產業,解決就業是貴州易地扶貧搬遷“穩得住”“能致富”的關鍵。
在貴州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著重提出,把就業放在幫扶突出位置,以縣為單位、以安置區為單元,加強搬遷勞動力全員培訓和就業服務指導,通過發展產業、就地就業、對外勞務輸出等多種方式,確保有勞動力搬遷家庭每戶至少1人穩定就業。
2016年,中國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起步實施之時,擺在貴州面前的是這樣一串極具挑戰的數字:
搬遷人數中國第一,188萬人,相當于冰島全國總人口的5倍多;搬遷地域廣,涉及到89個縣市區、開發區,超過1萬個自然村寨;搬遷難度大,188萬人口搬遷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到150萬人,占比接近80%。而彼時的貴州,還只是一個經濟總量剛剛突破萬億元,財政總收入2400多億元人民幣的省份。
萬山區旺家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微工廠,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彭俊 攝四年內完成188萬人的搬遷,無論是從時間、規模、復雜程度和質量要求來看,都是一項“超級工程”。
貴州省人大代表、銅仁市水庫和生態移民局副局長陳建華建議,“加大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設置和開發公益性崗位,比如環保、綠化、保潔等等公益性崗位,最大限度滿足搬遷民眾就近就業,確保他們的收入,才能搬入穩定。”
搬遷人數居多,意味著需要的就業崗位也隨之增多。貴州省人代表、晴隆縣委書記袁建林認為,應加大招商引資政策和扶持企業的力度,讓搬遷民眾能夠選擇性就業。
晴隆縣政府在三寶遷出地大力發展天麻種植、林下雞養殖、生態肉牛養殖、中藥材種植等扶貧產業,基本覆蓋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在遷入地新建三寶產業園,目前,8家企業已入住。積極開展就業技能培訓,組織企業招聘,通過推薦就業、有組織地勞務輸出、開發公益性崗位等方式,為新市民提供了多項就業選擇。同時,借助阿妹戚托小鎮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的契機,大力發展旅游業,助力旅游扶貧。
“做大我們的城市,實際上搬遷帶來的不是負擔,恰恰是個人口紅利。”貴州省人大代表、萬山區委副書記、區長張吉剛認為,“一個鎮最初是1萬多人,現在通過我們自己城市拓展,也就是移民搬遷,短短幾年,我們城區人口達到十多萬人,萬山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萬山區旺家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彭俊 攝188萬人全部完成搬遷,其中有179萬人搬入城鎮,城鎮安置率達95.2%,為貴州省提高城鎮化率貢獻約5個百分點。這些人口將在城鎮創造消費需求,從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大規模人口從生態脆弱的深山區、石山區遷入城鎮,大大減輕了遷出地生態環境承載壓力,修復和增強了自然生態系統功能。舊房拆除對宅基地進行復墾復綠,搬遷脫貧與生態修復雙贏效果日益顯現。
貴州省生態移民局副局長徐敏介紹,“貴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使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的貧困民眾走出大山,搬進城鎮,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不僅自身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而且也徹底改變了子孫后代的命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