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財通社
新年伊始,外資就開始摩拳擦掌,不斷加快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步伐。
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境內登記的私募管理人橋水(中國)日前已獲得私募投顧資質,可向第三方機構提供投資建議。此外,高盛集團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擴充一倍中國員工至600人,摩根大通、瑞銀集團,以及日本野村控股也有相似的擴招及新增業務計劃。
跟外資大行步調一致,北上資金也在持續不斷地流入A股。開年10個交易日內,北上資金已大舉流入超460億,頂級外資看好A股市場2020年的發展。
橋水(中國)獲私募投顧資質
高盛、摩根大通、瑞銀等紛紛擴招
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基金業協會)網站顯示,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境內登記的私募管理人“橋水(中國)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橋水(中國)日前已獲得私募投顧資質,可向第三方機構提供投資建議。
基金業協會信息顯示,目前橋水(中國)擁有全職員工20人,其中16人擁有基金從業資質。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橋水(中國)2018年為5人繳納“五險”,2019年12月11日橋水(中國)將注冊資本從1.2億元提升至3.1億元。分析人士認為橋水(中國)2019年或進行了一定的人員擴充。目前橋水(中國)僅在基金業協會備案“橋水全天候增強型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一號”一只基金。
據統計截至目前,23家在基金業協會登記的外資私募管理人中,8家獲私募投顧資質,除了橋水(中國)外,還包含貝萊德、路博邁、富敦、畢盛、元盛、瑞銀以及安本標準等在境內設立的私募機構。
隨著中國繼續開放金融市場,外資大行正不斷加快進入中國金融市場的步伐。
據彭博社1月13日報道,高盛集團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擴充一倍中國員工至600人。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擴招中國員工至600人只是高盛五年計劃的一部分。目前,高盛已向證監會申請,將高盛高華(合資證券公司)股比從33%提升至51%,如果進展順利,高盛將在年底實現完全控股。
此前彭博社還報道稱,摩根大通已將其在上海中心大廈的辦公面積,從1.5萬平方米擴大至2萬平方米。而且最近幾個月,摩根大通一直在招聘更多員工。
另外,摩根大通期貨已在近日向監管部門申請變更控股股東,目前,深圳市邁蘭德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摩根大通期貨占股50%、摩根大通占股49%、江蘇威望創業投資占股1%,如果摩根大通成為摩根大通期貨新的控股股東,那么國內將迎來首家外資控股期貨公司。
日本最大投資銀行野村證券也將其在上海中心的辦公空間擴大一倍至5000平方米,并計劃到2023年將中國當地員工擴充至500人,以擴張投資銀行業務。而且該公司還在初步建設為中國高凈值客戶提供服務的業務部門。
此外,瑞銀集團也計劃在未來三四年將投資銀行的員工數翻一番。2019年,瑞銀成為第一家獲得我國監管部門批準,將持股比例提高至51%的外資大行。
開年北上資金凈流入逾460億元
頂級外資看好A股
進入2020年,北上資金對A股市場的加倉速度明顯提升。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1月15日,北上資金連續10個交易日呈凈流入狀態,累計凈流入達464億元。
隨著內外部經濟環境趨穩,A股市場獲得頂級外資機構普遍看好。
早在2019年年底,國際知名機構高盛就曾高調看多A股。“A股是全球市值第二大的股票市場,以成交量計是流通量第二高的市場,結構性趨勢及宏觀因素將推動A股在全球投資者心目中從‘不妨持有’變為‘必須持有’。”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劉勁津認為,隨著A股市場進一步開放及被納入全球投資組合,未來投資者對A股市場的興趣和投資將與日俱增。
渣打銀行(中國)財富管理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杰建議投資者關注中國市場,并把A股作為核心資產進行配置。美盛旗下布蘭迪環球投資管理亞洲首席執行官Tariq Ahmad也看好中國市場,并且透露該機構已對A股市場進行布局。
瑞銀則對2020年A股持審慎樂觀態度,在基準情景下,相對2020年1月9日的收盤價(4164點),2020年滬深300指數有望上漲6%。
摩根士丹利基于盈利增長恢復的預期(緣于宏觀周期性復蘇、穩定的匯率趨勢和國內較低的庫存水平),對2020年A股市場持謹慎樂觀的看法。
高盛預計2020年滬深300的回報率為6%,目標點位為4200點,盈利增速為10%,相對更看好MSCI中國指數。
花旗預計中國央行的寬松傾向有望在2020年延續,這有助于提振2019年持續走低的PPI和較低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并預計2020年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會較2019年有所提升。建議關注建筑央企、工程機械龍頭、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相關標的。
野村將2020年末滬深300指數目標點位設置為4400點,預計2020年一季度A股市場上行的機會較高。
在看好的同時,多家外資機構已經在中國市場找到了中意的板塊。
“從板塊上來看,在周期恢復的過程中,隨著資本性支出的回升,短期看好有集中度提升的周期行業,長期持續看好高端制造業、消費升級相關以及自主可控的科技板塊等三大板塊。”富達國際中國區股票投資主管、基金經理周文群表示。
2019年以來,A股市場上以5G為代表的科技板塊一路高歌猛進,并持續獲得境內券商看好。2020年,外資機構也對這一板塊寄予厚望。
“從消費角度來看,我們對國際市場5G領域并不是特別看好,但對中國5G市場相對比較樂觀,我們看好A股市場5G相關的概念股。”瑞銀亞太區半導體行業分析師呂家璈13日表示。
景順亞太區(日本除外)環球市場策略師趙耀庭表示,受益于研發投入的增加、人力資本的改善、高效的供應商生態系統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中國在高附加值行業仍具備關鍵優勢。
外資大行強勢進場,“狼”來了?
外資會如何改變A股市場?
A股大門已經敞開,外資可能成為A股最大的持股機構類別,這將給A股帶來較大的結構性變化。
中金認為,外資可能給A股帶來的改變有:選股偏價值、質優龍頭被外資集中持股、換手率下降、小盤股邊緣化、估值國際化、與國際資金聯動增強。
小盤股邊緣化:外資選股偏大市值、低估值、高盈利。出于流動性等因素的考慮,海外投資者往往會回避市值過小的股票;對于估值選擇的標準往往更加嚴苛;較為偏好盈利能力強的公司。而與此同時,小市值公司活躍度相比開放前明顯降低,在MSCI加大納入比例至今的長線情況來看,韓國與中國臺灣市場中小市值公司也均落后大盤股表現。
選股偏價值:偏好新經濟領域(科技、消費及醫藥等)。韓國市場目前的市值結構中新經濟領域占比63%,高于老經濟。而其外資持股部分新經濟的占比更高,為69%,其中信息技術領域相較整體市場明顯超配。中國臺灣市場中新經濟領域的占比比韓國股市更高,為76%,其外資持股部分新經濟的占比為77%,且同樣是信息技術領域有明顯超配。
質優龍頭可能被外資集中持股:以臺積電和三星電子為例,隨著MSCI納入比例的提升及QFII制度的放開,外資金融機構對這兩家企業的持股占比趨勢性提升。三星當前股票復權價格為1990年的97倍,年化收益接近18%(同期韓國市場年化表現3.5%)。臺積電當前復權價為1994年的31倍,年化表現15%(同期中國臺灣市場年化表現1.9%)。兩家公司股價長期均大幅跑贏本地市場,且期間股價回撤幅度不大。長期來看,兩家企業走出獨立行情基本依靠盈利驅動,外資持股的集中也一定程度上為其股價表現提供了“穩定器”作用。
換手率下降,持股逐步長線化:中國臺灣市場的年換手率從1996年MSCI剛納入時的384%逐步下降至2017年的75%;韓國市場年換手率歷史上波動較大,2002年高峰期達到過881%,近年穩定在200%左右。
估值國際化、與國際市場聯動增強:韓國和中國臺灣市場整體估值水平尤其是龍頭股的估值在加大開放后逐步與國際水平靠攏,且主要市場指數與美國標普500的相關性明顯提升。
而在政策不斷開放之下,國際頂尖投行齊聚國內市場,會改變我國金融業的格局嗎?外資的殺入,真的是“狼來了”嗎?
國泰君安在研報中指出, 對外開放不會從根本改變我國證券行業的競爭格局,亦不會對國內券商現有商業模式帶來沖擊。
國泰君安表示,證券業對外開放將豐富國內券商商業模式,對我國打造“國際一流投行”具有重要意義,驅動龍頭券商強者更強。通過引進海外投行先進商業模式和業務經驗,有助于提升我國證券行業的專業水準和服務效率,借助“鯰魚效應”激發我國券商的業務創新能力和改革步伐。
國信證券研究報告指出,外資持股比例的放寬和優質境外資本的進入將推動國內證券公司轉變經營理念、規范業務發展,將加劇證券行業的競爭,優化整個行業格局。由于國內券商傭金率持續下滑,在國際競爭加劇的格局下,具有較強資本實力和國際業務競爭力的大型龍頭券商將持續顯現優勢。
有香港投行人士指出,合資券商的持續擴容將加劇鯰魚效應,同時能夠有力地推動證券公司向國際化投行靠攏。同時,在金融市場開放和政策支持引導下,國內券商“走出去”步伐同樣提速。“A股上市公司、中概股去美上市,是第一條‘順風車’,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走強和我們高度市場國際化的能力,這是國內券商走向國際的第一條路。而在二級市場上,各類指數如MSCI等A股權重不斷,把握住機會將境外資金帶回A股,這也是國內券商需重點把握的機會。”
中銀證券認為,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加深為本土金融機構同時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外資金融機構在混業經營、市場化機制、機構客戶服務以及產品定價能力和創新等多項領域具備優勢,有助國內金融機構學習其先進的專業經驗和管理機制,推動我國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的改善、業務模式的變革和經營效率的提升,頭部券商或將受益,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