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大腦中運營著名叫潛意識的“程序”來節省精力和體能。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為了實現某些目標的之前多儲備能量是有其道理的。然而,你可能會驚訝于懶惰這個驅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人類行為。
一般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葛優躺”來消耗盡可能少的能量,這也被語言學家 George Zipf 開創性的叫做“最省力原則”。他觀察到,人們傾向于需要最少工作量的行動過程。
如果你發現自己亂穿馬路,使用縮略詞,閱讀摘要而不是文章,一旦有個一知半解的答案就結束搜索,或者繼續從一家店那里購買難喝的咖啡,只要明白這些行為是非常普通的。
在工作場所盡可能少的努力
由于人類喜歡最省力原則,避免努力也常出現在辦公場合。因此,我們可以做出一些相當可靠的預測。
據統計,工作中的人們常做任何最簡單的方法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會更愿意為他們想要的東西而不是你想要的東西付出努力。此外,在既定任務中投入的時間或精力越多,人們完成它的可能性就越小。
所以影響努力就可以悄悄地影響行為。譬如想讓一件事情達成,就讓它盡可能簡單。不想讓人們做某事?就增加其所需的努力。
最小努力原理足夠強大和普遍,你幾乎可以肯定地使用它來影響人們在工作中的行為。
當你希望可以說不時
幫助同事讓你感覺自己有價值,也可以建立良好的職場關系。但有時候,你會收到沒有價值感也不利于自己職場發展的要求。畢竟,最小努力原則預測,有些人會尋求幫助,僅僅是因為提出請求比自己完成工作花費的努力少得多。
此外,面對同事求助,你會發現很難說不,尤其是他們當面請求時,比發信息和郵件更難拒絕。擔心如果拒絕,自己會感到非常不安和內疚,也怕影響和同事的關系。
如果你不想幫忙,但又感到有壓力說不,那么最好的方法是扭轉努力的動力。與其做很多工作來回答一個不費吹灰之力的請求,不如利用最小努力原則,來加大對方的求助難度。作為回應,有些請求會直接消失,甚至不必說“不”。
當你在尋求幫助時
與其考慮你想讓別人做什么,然后試圖弄清楚如何巧妙地說服他們去做,不如問問自己這些問題:
我需要影響目標的最重要步驟是什么?
我怎樣才能讓影響目標盡可能容易地采取最重要的步驟?
例如,如果你把“我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請求變成更簡單的問題“如果你處于我的情況,下一步是什么?”對方會更容易給你建議。
當沒人回應時
既然明白了人類都喜歡最省力原則,那你就不會因為沒得到別人的回應而感到沮喪或失望。更不要糾結于“他們為什么不幫我?”而腦補很多原因。你應該問自己,“我要求對方付出的努力是不是太高?”
舉個例子,如果你要求某人在選項之間做出決定,請列出這些選項,這樣閱讀它們所花費的時間最少。相比之下,如果你的請求要求接收者打開附件或處理復雜信息,你就會增加他或她將其放在一旁的可能性,然后再也沒有然后了。
如果有人沒有回應,那么簡化你的請求——無論是在必須閱讀的文字方面還是在必須完成的思考方面。
總之,當我們試圖影響工作中的人時,我們默認的方法是關注我們希望從他們那里得到什么,而不是他們最有可能做什么。人類內在的逃避努力的愿望可以為你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