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月10日電 (記者 申冉)9日晚,籌備已久的南京磚集館正式開館。這座專為“磚頭”設立的小型博物館,緊鄰南京650余歲的明城墻,里面展示的每一塊城磚都是從數十萬塊明城磚中精挑細選出來,別具特點,可謂“萬里挑一”的“寶貝磚”。
參觀者在閱讀石磚上的銘文。 申冉 攝環繞南京的明城墻由過億塊城磚搭建而成,迄今已逾650余歲,數百年來,這座巍巍城墻經過了多次毀壞和拆除,大量城磚散落于南京城,或流落至其他城市。為了重修明城墻,恢復其原始風貌,自2016年起,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聯合多家機構,組織了“顆粒歸倉”活動。該活動鼓勵當地民眾提供線索,將散落在城市各處的明代城磚回歸,便于將來以舊修舊。據不完全統計,三年來,根據廣大民眾提供的數百條線索,該中心已回收了20多萬塊散落各處的城墻磚。
南京城墻保護管理中心陳列展覽部主任助理王騰告訴記者,所有收回的明城磚都收藏在位于南京中華門城堡附近城墻內的磚庫里,經過專家的檢驗、整理、修復,等待回歸明城墻上的一天。而此次免費開放的磚集館,則是文史專家從數十萬明城磚里精挑細選的數十塊別具代表性的城磚,向公眾展示。
磚集館里的每一塊石磚都是從數十萬塊明城磚中“萬里挑一”的寶貝。 申冉 攝別看這些城磚看上去“灰撲撲”的,實際上,每一塊明城磚上都留存著數百年前留下的“信息”,王騰介紹,南京明城墻始建自1366年,一直延續至1393年才基本建成,后世數百年間不斷進行修繕,跨越了非常漫長的歷史,而明城磚最為特別之處,就是磚上的銘文。
“南京城墻建造之時,遵循‘物勒工名’的生產責任制系統,將負責燒造城磚的所在地名、官員、工匠名字以及燒造時間均刻在城磚上。刻印在城磚上的名字,不僅確保了南京城墻的質量,也成為連接古今、傳頌后世的載體。保存下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信息。”王騰說。
例如,在館內展示的一塊城磚上注明的是“荊州府公安縣提調官知縣賈大用司吏王琪作匠姚李華,洪武七年9月某日”,短短一行字不僅記錄了這樣一塊樸實無華的石磚,燒造于洪武年荊州府公安縣內的磚窯,還記錄下了所有負責官員、監工官員和實際燒磚工匠的名字,制作工序的“責任制”明明白白,過了幾百年也未曾湮滅。
銘文上記錄了城磚燒制的時間、地點和責任人、監工以及燒制工匠的名字。 申冉 攝“通過每一塊明城磚的整理和研究,我們目前已經了解到,明城墻的建造歷史延綿時間非常之長,而向皇城供應城磚的地區則遍布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和江蘇五個省份的兩百多個城市,證實明代以后,制磚工藝已非常普及和標準化。”王騰指著一塊塊城磚介紹。
“萬里挑一到這里的每一塊磚背后都有一個故事,都別具特色,期待大家來仔細研究。”王騰透露,隨著明年城墻博物館的建成,也會挑選不少有特色的城磚送入博物館進行展示。
磚集館里還設立了磚文拓印空間,來訪者可以在工作人員的專業指導下,參與磚文拓印活動,感受承載著文明積淀的古都根脈,嘗試與城磚對話,與歷史共鳴。未來,磚集館將開展更多傳播城墻文化內涵的活動,為民眾提供一個游覽、互動的公益空間,并將不定期舉辦各類妙趣橫生的活動,讓每個來此參觀游覽的民眾,都能在此閱讀城墻和城磚記載的歷史,共同守護南京的歷史文脈。
南京市作協副主席薛冰認為,磚集館的建成和開放是南京文化界的又一件喜事,為了解南京城墻文化提供了一扇窗。“在這里,歷經650多年歲月洗禮的散落城磚回家了,他們不再是冷冰冰的磚塊,而是有溫度、有故事的歷史標簽;在這里,可以近距離接觸一塊塊城磚,感受城墻文化的獨特魅力,釋讀城磚銘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