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不僅擁有雄偉壯觀的古建筑群,城內亦有一條長長的河流環繞,這條河被稱為內金水河。
“內金水河”的水源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再從紫禁城西北角處的護城河引入。紫禁城的地勢是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因而內金水河的流動走向由西北流向東南,具體路線為:由紫禁城西北角樓附近入宮,然后沿著西城墻向南流至西華門附近,再向東依次穿過武英門、太和門廣場、文華殿等區域,最后由紫禁城東南角的東華門流出,匯入護城河。
內金水河全長約2100米,平均深度約4米,河水時隱時現,時直時彎,時寬時窄,最寬達11.8米,最窄處不超過2米。河底及側幫均由石材鋪砌。蜿蜒的河流和碧波河水給紫禁城帶來了靈氣,其造型亦點綴著紫禁城,豐富了建筑藝術效果。然而,內金水河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的科學運用,在紫禁城古建筑的防火、排水、氣候調節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們知道,紫禁城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建筑內外檐還飾以油性易燃材料,一旦著火,需要及時而充足的水源進行撲救。紫禁城內雖然有72口生活用水井,且它們能夠提供消防水源,但這些水井并非均勻地分布在各大宮殿附近,而紫禁城宮殿建筑數量眾多,因而水井無法滿足紫禁城的消防用水需求。
明代宦官劉若愚所作《酌中志》里面有關于內金水河的這么一段話:“非為魚泳在藻以資游賞,亦非故為曲折以耗物料,恐意外回祿之變,此河實可賴”。這說明內金水河的平面設計成彎彎曲曲形狀,主要目的就是充分接近流域途徑的各個宮殿,以利于及時救火。
清乾隆四十一年建造的“皇家圖書館”——文淵閣,內藏有《四庫全書》;為避免建筑著火,文淵閣的選址位置即在文華殿區域的內金水河后面。文淵閣與前面的文華殿隔著內金水河,一方面防止其他建筑物失火時的火勢蔓延,另一方面可提供及時可靠的消防水源。
北京每年的汛期一般是6月1日至9月15日。盡管該時段紫禁城內的雨水暴增,但是紫禁城內9000余間房屋從未出現過積水問題;即使在對外開放的今天,紫禁城內的暴雨也不會影響公眾參觀,這無疑得力于紫禁城優秀的排水系統。
紫禁城的排水系統包括屋頂、地上和地下三個部分。屋頂排水,即雨水降落到屋頂后,而后從屋頂排至地面;地上排水,即是指地表雨水流入明溝、再流入暗溝或直接排入內金水河;地下排水,即暗溝的水排入內金水河。紫禁城屋頂排水利落;而地上、地下排水系統縱橫交叉,巧妙地通向各個宮殿及院落,它們將雨水由中軸線排向東西兩側,再統一由北向南排向內金水河,最后由東華門區域的內金水河并及時排出紫禁城,經護城河流入通惠河。由此可知,內金水河是紫禁城內排水系統最終的環節和最重要的保障手段。
紫禁城的布局特點是“背山面水”,此處“山”即為紫禁城北面的景山,“水”則是指紫禁城南面的內金水河。內金水河不僅在南面、在東西兩側亦環繞紫禁城,因而紫禁城中的水汽比較豐富。從氣流組織角度來看,由于北部有景山遮擋的原因,因而與山垂直的氣流必然不會很順暢,而與山平行的氣流則暢通無阻。
紫禁城古建筑一般是正面寬、側面窄,呈正面為長邊的長方形,且正面方向大都與景山平行。由于側面的擋風面積較小,即整個建筑群的擋風面積也較小,因而氣流組織較為順暢,有利于內金水河的水汽充滿紫禁城,這有利于緩解北方較為干燥的氣候對紫禁城使用者的不利影響,提高人體的舒適度。
不僅如此,內金水河的水汽還有利于紫禁城建筑的避暑和御寒。在夏天,內金水河能通過水汽蒸發來降低各個建筑的溫度,有利于避免紫禁城內溫度過高,并產生良好的避暑效果;在冬天,內金水河的水有利于避免紫禁城內溫度過低,并起到一定御寒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水的比熱容大于土壤,而物體的溫度變化與比熱容成反比,在同樣的熱量條件下,水的溫度改變沒有土壤明顯。
內金水河有效分割了紫禁城的空間,增添建筑的活力和美感。它可靜止、可活動、可映射周圍的景物,因而具有獨特的美。內金水河的流水增添了紫禁城建筑群的靈氣,動態的水景與靜態的建筑形成完美的統一,剛柔并濟,對比鮮明,形成了和諧的人文景觀。
(周 乾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