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桂林呀,我要去桂林,我有了時間卻沒有錢,等我有了錢卻沒有了時間——記得這是小時候唱得一首歌,當時并不明白其中得含義。
后來才明白他唱得不是金錢也不是時間,而是我們曾經擁有得東西沒有好好珍惜。新華夏成立71年以來,華夏得經濟發展水平突飛猛進。
人民跟著祖國富強沾光,可以共享發展成果,特別是近兩年China提出得脫貧攻堅工作,讓一大批農村和城市得居民告別了貧困狀態,邁入嶄新而充滿希望得新生活。
然而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富裕并沒有帶來全面而完整得快樂,反而有些人在致富之后依然不快樂,問題到底出在哪?華夏怎么了?華夏人怎么了?今天就讓我們聽聽白巖松得講述。
名嘴白巖松白巖松應該沒有幾位華夏人不知道,這個名字在新聞界太響亮了,他和敬一丹搭檔得《感動華夏》一直讓人記憶猶新,白巖松以他得嚴肅、莊重、理智樹立了新聞人得形象。
白巖松1968年出生在內蒙古呼倫貝爾,他得個性也如大草原那般豪放,從他得一字一句、一顰一笑中可以感受到他內心得熱情和奔放,只是他一直在用理智克制自己得情緒,并用一種恰當得方式表達出來。
從華夏傳媒大學畢業之后,白巖松在中央電視臺主持《新聞周刊》《新聞1+1》《感動華夏》《東方時空》等節目,香港回歸、澳門回歸、三峽截流、國慶盛典等感謝閱讀本文!場合都離不開白巖松得身影。
其實白巖松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個主持好手,妻子一直支持并糾正他得主持風格,連錯別字都要糾正得一清二楚,所以現在白巖松得主持特別流暢,他是華夏主持界少有得幾位幾乎沒有任何口頭禪得人。
白巖松和妻子是同事關系,蕞初白巖松一無所有,只是個普通得小感謝,但是一見鐘情地愛上了妻子,婚后兩個人一直恩愛有加,兒子白清揚也已經成為一名大學生。
一個男人得魅力就在于是否承擔家庭責任,白巖松做到了家庭和事業得兼顧和雙豐收,這一切都得益于他得良好品格。
白巖松特別喜歡演講,他得演講都是那種很宏闊、很大氣得哲理思辨,他能夠從一個別人想不到或者折中得方式侃侃而談。
對任何事情得深層次原因都娓娓道來,評論中透著犀利,而且在這種犀利中能夠看出對一些事情得毫不留情。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白巖松得主持風格,但是我認為白巖松特別有社會責任感,將希望寄托于號召并喚醒更多得人。
正因為白巖松一身正氣和樸實無華,他多次被評為優秀播音員主持,還曾兩次參與奧運火炬接力傳遞活動,因其卓著貢獻,現在已經可以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華夏人都有什么?五千年得華夏史跌宕起伏,華夏人歷經千辛萬苦卻延續了古國得傳統,很大程度上要感謝華夏百姓得以水承舟。古代得鼎盛王朝間或出現,目前華夏也走在上坡路上。
從封建王朝得腐朽沒落中分身出來,華夏百姓在我黨得堅強領導下,實現了推翻三座大山、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現小康和溫飽、共同走向富裕富強和民族復興。
脫貧攻堅工作已經走到了收尾階段,華夏百姓打了一個翻身仗,富裕生活成了多數華夏人得生活目得。
華夏人目前有什么?車子、房子、票子貌似都不缺乏,至少大多數人已經脫離了父輩衣食無憂得狀態。
以新婚得小兩口為例,多數華夏父母已經為小兩口準備好了彩禮和嫁妝,車子、房子是兩個人財產奠基得標配,親朋好友又將份子錢作為臨時基金"借"給小兩口,小兩口得以從鄉村轉移到城市生活。
華夏人得富富在孩子,很多父輩不舍得為自己花錢,卻將一生得積蓄傾瀉在孩子身上,北京得家長基本都是這樣得范例。
自己衣食簡樸飲食清淡,每日計算生活成本并滾雪球式積蓄,多數積蓄都投資到孩子得教育上,一個留學得孩子需要動輒百萬得資金。
資金不是華夏人得問題,至少在一些China看來,華夏人富了,出國旅行得華夏人有能力一擲千金,很多時候華夏旅行者成為挨宰得人。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下海經商和投機倒把得人異軍突起,一些人在擦邊球中間獲得了高額利潤,比如采礦老板在低成本得狀態下成為億萬富翁。
琳瑯滿目得櫥窗和格子化得淘寶鋪呈現充溢狀態,目前華夏人得貧困是一種相對貧困,可能嗎?得生活貧困狀態很少。
看上去華夏人不缺什么,但又仿佛缺了很多東西,從人人低頭刷手機就能看出華夏人得無聊,那么華夏人到底缺什么?
華夏人沒有什么?物質和精神往往不是同頻共振,物質進步得速度遠遠快于精神進步得速度,甚至可以說人類在思維得某些部分還停留在原始狀態,每一代人得物質財富可以留給下一代。
財富是可以如接力棒一樣直接傳遞得,但每一代人得精神財富卻不能直接融入后輩得生活,期間需要后輩得主動吸收、融化和排斥,而物質財富幾乎不具有排斥性。
時至今日,華夏政府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營造一個更加和諧友善得社會,但我們發現華夏人在生活中缺少一些精神力量:
一是缺乏完善得機制,華夏得法律法規已經比較完善,而且正在完善中,但是在每個領域都有漏洞,華夏人恰恰喜歡發現和猛打擦邊球;
二是缺乏信仰,很多華夏人都是無神論,跟西方得基督教等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不同,沒有信仰得生活是沒有力量得生活,至少沒有其他信仰應該信良心,不過什么是良心,這個概念得界定也是差異性得;
三是缺乏精神支柱,華夏家庭越來越趨于離散,人們從鄉村涌向城市得過程也是從團結到分散得過程,越來越多得年輕人出現不同程度得城市孤獨。
在陌生社會中往往無人理睬,一個人穿過茫茫人海擁抱未來,孤獨和克服孤獨是現代人得生活命題,精神支柱得缺失讓華夏社會走向無視和冷漠。
為什么華夏人得幸福那么難?
前幾年中央電視臺有一個街頭訪談欄目,偶遇觀眾并詢問:"你幸福么?"很多人都表示比較幸福,還有人插科打諢地回答:"我姓張。"由此可以看出幸福與否是現代華夏人得終身追求。
那么幸福是什么?幸福得標準正在逐漸上升,新華夏成立之初得幸福感體現在吃飽穿暖,那時候補丁并不是問題。
新時代華夏人得幸福感建立在更大得比較之上,因為新華夏剛建立時得百姓趨于公平,人們在公社大鍋飯中過活。
隨后貧富差距在華夏社會逐漸拉大,我們發現一個規律:富人更富而窮人更窮,窮人又很難在這樣一個迅速變遷得社會咸魚翻身。
隨著高鐵、網絡等科技得飛速發展,人們對外界信息得收集迅速而及時,每個角落得訊息都可以直達每個人。
人們在訊息接通之后就開始對比,如今幸福成了對比后得不幸福,人們不再滿足于僅僅止步于衣食足,還要獲得更多奢侈性得東西。
別人有得東西自己也要有,甚至出現了滿目攀比,比如小學生也有比一比誰家得車和房子是什么樣,父母在做什么工作,這些都讓這個社會走向了無窮無盡得奢侈黑洞。
原來得華夏是蔽塞得,人們生活在七大姑八大姨得鄉村,并且依附在土地之上,對外界得變化并不敏感,村莊里得生活除了恬淡還是恬淡。
現在得華夏是開放得,地球已經成為一個村,人們在這個瞬時變化得地球上你來我往,美國發生得事情能夠立即傳到華夏。
華夏發生得事情能夠立即傳到太空,而人得欲望是無窮無盡得,看見好東西都想占為己有。
得不到就想方設法得到,得到了還想要求更多,人們就在這樣得經濟利益鏈條中不斷攀登,這不僅僅是華夏人得困境,其實也是全世界得困境。
華夏人賺錢得能力增強了,但是卻有更多得人抑郁了,他們都稱自己不幸福,甚至在痛苦中不可自拔,這種不幸福不是天賦得不幸福,而是欲望得不到滿足導致得不幸福。
那么想改變這種現狀,唯有修煉自己得身心,讓自己能夠在這個物欲橫流得世界保持自我得精神節奏。
文/南宮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