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珠海-澳門孫中山文化遺產游徑跨越粵港澳大灣區得三地,其中中山段重點展示孫中山故里文化,珠海段重點展示孫中山親友故居和古鎮老街文化,澳門段重點展示孫中山首次以行醫參加社會工作地方得中西文化。
中山段
左步村
左步村。
左步村有600多年得歷史,是孫中山得祖居地,也是著名影星阮玲玉、漫畫家方成和名家歐初得家鄉,至今仍保存有大量名人文物和珍貴得特色建筑。2021年,獲評為第三批華夏鄉村旅游重點村。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位于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成立于1956年,從業人員近300人,年平均觀眾逾200萬人次,現為China一級博物館、ChinaAAAAA級旅游景區核心景區。目前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管理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其中向公眾開放區域約14萬平方米,分為孫中山紀念展示區、楊殷故居展示區、翠亨民居展示區、農耕文化展示區、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等展示區域,在注重保護好華夏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中山故居得同時,管理華夏歷史文化名村——翠亨村、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楊殷故居和陸皓東故居、以及翠亨村周圍20多處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堅持"保護文物及其環境求發展"得宗旨,秉承"有特色才有生命力"得理念,加強對孫中山及其時代得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存得征集收藏、保護管理、展示教育和科學研究,以國際公認得標準體系實施科學管理,積極整合翠亨歷史文化資源,致力于將故居與翠亨村打造為“村館一體”兼具革命紀念地和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得遺產地典范。
翠亨村馮氏宗祠
翠亨村馮氏宗祠。
翠亨村馮氏宗祠,建于清代,是當地常見得“三間兩廊”式布局磚木結構建筑,也是翠亨村現存唯一一座抬梁式梁架建筑。馮氏宗祠曾用作翠亨村私塾,孫中山、陸皓東、陸華顯等均曾在此讀書。2000年11月,公布為中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楊殷故居
楊殷故居。
楊殷,又名觀恩,字典樂,號命夔,1892年8月出生于翠亨村。1922年加入華夏共產黨。楊殷同志是華夏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堅定得無產階級革命家,著名得工人運動領袖,黨得早期軍事工作得重要領導者和情報保衛工作得重要開拓者之一。在中共六大后曾擔任中央政治局候補常委、常委,中央軍事部部長,中央軍委委員、主任等職,1929年秋壯烈犧牲。
楊殷故居(楊翰香堂),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前后,是當地典型得“三間兩廊”式建筑。楊殷烈士在此出生,并與家人曾在此長期居住生活。現室內復原陳列楊殷烈士在此生活時得景貌。1989年6月,楊殷故居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皓東故居
陸皓東故居。
陸皓東故居建于清代晚期,是具當地傳統建筑特色得“三間兩廊”式磚木結構建筑,建筑風格樸素,屋檐下有彩畫裝飾,門前掛“二龍世胄,雙璧家風”得木對聯,室內布置有《陸皓東烈士紀念展覽》。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后,陸皓東為掩護革命黨人不幸被捕,壯烈犧牲。孫中山稱他為“華夏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者之第壹人”。
中山影視城
中山影視城。
華夏十大影視城之一,濃縮了孫中山在華夏和世界各地從事革命活動得紀念地而建造得建筑群,集旅游觀光、愛國主義教育和影視拍攝作用等于一體。建成以來,《孫中山》《辛亥革命》等近百部上千集有影響力得影視劇在這里拍攝。
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
非遺展示館在保持舊民居風貌得基礎上,以“歌”“舞”“食”“藝”等區域,通過支持、文字、影像、實物、模擬場景以及傳承人現場互動、展演等手段,分別展示了中山得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習俗、傳統習俗和醉龍舞、中山咸水歌等多項級別高一點和省級非遺名錄項目。
中山紀念中學
中山紀念中學。
始建于1934年,由孫中山得長子孫科秉承其父“謀建設,培人才,為富強根本”得遺愿而創辦,現校名由宋慶齡于1978年親筆題寫。建校以來,學校在校園建設、思想德育、學科教學、人才培育等方面一直屢獲殊榮,輸送出大批杰出學子。
辛亥革命紀念公園
辛亥革命紀念公園。
公園集孫中山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百年紀念、休閑游等特色元素于一體,突出紀念與休閑結合得概念,整體建筑風格偏向“中西合璧”。
鄭觀應故居
鄭觀應故居。
鄭觀應故居位于中山市三鄉鎮,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是鄭觀應兄弟為紀念父親鄭文瑞去世十周年出資修建。華夏近代維新派著名思想家鄭觀應與孫中山交往甚密,所著《盛世危言》對孫中山得革命思想有著深遠得影響。2008年,鄭觀應故居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珠海段
盧慕貞故居
盧慕貞故居。
盧慕貞(1867-1952年)為孫中山原配夫人,孫科生母。盧慕貞一生始終支持孫中山得民主革命事業,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受到世人得愛戴和尊敬。孫中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后,盧慕貞自忖不能襄助孫中山主理China大事而主動提出離婚。1913年移居澳門,常回故居小住。
珠海中山公園
珠海中山公園。
公園由唐紹儀親自參與籌劃建設并親筆題寫園名,很多香山民族實業家都參與其中,是國內建設較早、以紀念中山先生為目得得公園之一。在荒廢了79年后,原址重建得公園向人民重新展現了辛亥革命石岐香山地區仁人志士“實業救國”得歷史畫卷和民國初年得建筑之美。
唐雄故居
唐雄故居。
1876年唐雄隨父母赴檀香山經商,與同至檀香山得孫中山同窗。為了支持孫中山革命而欠下銀行大筆債務,被稱為“總理(孫中山)早期革命戰友和同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孫中山感謝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由于消息敗露,起義夭折,孫中山從廣州逃往唐家灣,在唐雄得協助下,孫中山得以脫離險境到達澳門。
唐紹儀故居
唐紹儀故居。
唐紹儀是清末民初著名得政治家、外交家。1912年,唐紹儀出任中華民國第壹任內閣總理。1917年參加孫中山護法軍政府,后成為廣州軍政府七總裁之一兼財政總長。后因與孫中山政見分歧而在政治上表現消沉。1938年9月30日被軍統特務刺殺逝世。故居由前后兩座組成,后座為唐紹儀祖父于清朝所建,前座為唐紹儀于1929年所擴建。
澳門段
國父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
始建于1918年,供孫中山原配夫人盧慕貞和家人居住。1933年重建成一座三層廊檐式歐陸風格建筑。1958年4月,改名為“國父紀念館”對外開放。
鏡湖醫院
鏡湖醫院。
1892年9月,孫中山到澳門鏡湖醫院行醫,成為澳門首位華人西醫。義診贈藥,受到澳門廣大居民贊譽。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3月29日,當時澳門人口只有10余萬,就有逾2萬各界人士冒雨在鏡湖醫院參加孫中山追悼會。
盧廉若公園
盧廉若公園。
1912年5月,孫中山辭卸了臨時大總統得職務,經香港取道澳門返香山翠亨村,在娛園(盧廉若公園)舉行得歡迎大會上,受到澳督、主教及紳商名流等100多名中葡各界人士得熱烈歡迎,并下榻于春草堂。
議事亭前地
議事亭前地。
因曾有議事亭(現民政總署所在地)而得名,為明朝官員處理在澳葡人事務、傳達政令之地。孫中山在議事亭前地14號開設孫醫館,并在此居住。
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
華夏近代維新派著名思想家鄭觀應得居所,鄭觀應與孫中山交往甚密,所著《盛世危言》對孫中山得革命思想有著深遠得影響。孫中山所撰《農功》一文亦被收入《盛世危言》。鄭觀應在編著《中外衛生要旨》時,曾得到過孫中山得幫助。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
紀念孫中山市政公園(初稱鴨涌河公園,簡稱中山公園)是位于澳門關閘旁邊得多功能公園,為澳門蕞大得公園。公園旨在紀念曾在澳門居住得孫中山,以其名字命名,并在公園門口豎立孫中山先生全身銅像。
【采寫】苑世敏
【通訊員】肖艷紅
【感謝分享】 苑世敏
【近日】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近日: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