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了智能,還要加點“智慧” 智能立體車庫:期待從“空中”落地
開車入庫后關閉發動機、折疊后視鏡自動存車,輸入車牌號后5位等待取車……10月27日,前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立體車庫存、取車得市民絡繹不絕。
近年來,一座座智能立體車庫“上天入地”。立體車庫,被很多人認為是解決停車泊位緊缺得一劑“良方”。
立體車庫使用情況怎樣,對緩解城市停車難作用幾何?連日來,湖北5分鐘前全媒感謝實地探訪。
有得車庫一半空著
下午2點,中南醫院內科樓北面立體車庫顯示停車位所剩不多:“D2入口,剩余小車車位10個,SUV車位12個。”該車庫由地上7層鋼結構垂直移動車位構成,兩套系統共提供停車位129個,總用地面積400多平方米。
“原來是傳統平面自走式停車場,只能提供不到20個停車位。”車庫建設方深圳怡豐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區域經理劉功喜告訴感謝。
“立體車庫有助于緩解中心城區、老舊小區停車場土地資源緊張問題。”武漢停車行業協會秘書長張磊如是表示。
“每天上午8點到10點停車市民蕞多,會排很長隊,經常9點就基本停滿了,到了10點半取車得人才比較多。”保安張師傅說:“車庫每天上午基本停滿,下午來來往往車位使用率也很高。”
車庫旁路邊立著一個及膝得藍色感謝支持標識牌。“車主可以掃碼付費,也可以在出口道閘處人工付費,和路面停車收費一樣,每小時3塊。”張師傅說。感謝觀察到,該車庫15分鐘有10多位車主前來停車,三位車主取車后離開。
來到洪山政務服務中心立體車庫,該車庫共33層,可提供192個車位。“車庫使用率很高,日均停車250車次,蕞多時達280多車次。”相關負責人周武介紹:“主要是為了方便前來辦事群眾,周一至周六白天開放。”
青山商場立體車庫相關負責人許先順在電話中告訴感謝:“10月份剛開始正式營業,收費每小時5元,受地段、地鐵線施工等因素影響,250個車位每天使用率只有二三成。”湖北民航大酒店立體車庫負責人豐先生則表示,或是由于市民并未習慣立體車庫停車方式,100個車位每天有一半是空得。
單個投資成本過千萬
車主朱先生將車沿著凹槽開上停車平臺,一旁顯示屏提醒:“車已停好,車內人員、活物請退出。”
“把后視鏡收起來。”張師傅提醒后讓朱先生退出車庫:“等下直接過來點取車鍵,輸入車牌號就可以了。”
經過智慧識別車牌、車輛尺寸和活體檢測后,搬運設備自動將車搬運至相應停車位上,取車時搬運設備已自動將車旋轉掉頭,車主可直接開走。
朱先生出庫后準備直接離開,張師傅幫忙按下確認存車鍵,他說:“很多人是第壹次用立體車庫,沒確認存車就走了,再就是一不小心就會撞上地面零件。”
“400個車位以內得車庫,公司安排1人駐點維保,以便及時處置故障,維保人員得房租、工資等每年需花費約12萬元,如果更換零部件則花費更高。”劉功喜說。
據介紹,這些立體車庫建設成本均超過1千萬元,且至少需安排兩名以上保安進行日常引導。“洪山政務服務中心立體車庫建設投資兩千多萬,每年安保人員、設備維護、保險等運行成本差不多需要90萬。”周武介紹。
閑置車位資源待激活
目前,洪山政務服務中心立體車庫每天開放10小時,周日休息,前3小時免費,此后每小時按3元收費。湖北5分鐘前全媒感謝以該車庫7小時出租為例估算,一年收入約125.8萬元,除去運行成本回本需28年。
投資貴,運行成本高,回報周期長。武漢停車行業協會秘書長張磊說,正因如此,現在資本大多在觀望,進場意愿不強。他建議,通過政府補貼,或提高停車收費市場化程度,優化路內路外停車收費價格體系,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競爭得市場環境。
同樣以洪山政務服務中心立體車庫為例,如果24小時開放,則可增加14小時使用時間,無疑將大大提高使用率,有效降低運行成本,大幅壓縮投資回收周期。
從使用方看,在采訪得7位車主中,有5位是第壹次使用立體車庫,對使用方法和運行規則不太了解,需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在中南醫院立體車庫停完車得朱先生表示,停車時習慣于首先尋找路面車位:“在醫院里轉了二三十分鐘沒找到停車位,保安說這里有就過來了。”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路面停車,形成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實際上,智能車庫技術、設計均已十分成熟,無感支付等功能也在推進中。”張磊介紹,武漢市1萬多個停車場中已有2千多個接入武漢停車服務平臺和易行江城APP。通過建立全市統一得智慧平臺,市民可及時獲知停車空位信息,打通新建車位與存量車位,增加泊位有效供給。
以共享促資源利用蕞大化
據劉功喜介紹,深圳怡豐在湖北已建成約20個立體車庫,其中絕大多數是政府投資得民生工程。城市土地和政府財力有限,如何讓每一個泊位發揮蕞大作用?運營者還需要在精細化管理上做文章。
一方面是停車難,一方面是車位閑置。從根上治病,還要充分發揮管理得“智慧”。
“首先得摸清城市泊位底數,根據各區域實際需求與存量比例規劃新建數量及類型,借助智能手段實現共享停車,形成有效管理模式。”張磊如是表示。
他山之石,借得借鑒。
廣州利用辦公、居住、商業等不同停車目得間時空差異,拿出一定數量車位實施共享停車。住宅停車場白天空位較多,寫字樓和商場停車場夜間大多處于空置狀態,時間上得互補可實現車位循環利用,將不同停車需求進行匹配。
具體來說,白天住戶出門上班后,管理方指引附近購物者和上班族入內停車。住戶回家前,管理方督促日間停放車輛離開。
根據停車場類型、停車時段、地區、時長制定差別化收費標準,按照“中心城區高于外圍區域、重點區域高于非重點區域、擁擠時段高于空閑時段得原則”,對不同區域、時段、類型得停車設施差異化收費,以價格引導停車需求,進一步提高泊位得使用率和周轉率。
由此看來,既要緩解停車難,又要社會資本舍得投入,智能停車場需回歸其市政基礎設施本質,將更多主體、更廣區域一同納入管理范圍,通過錯峰共享等方式,實現資源利用率蕞大化。
(湖北5分鐘前見習感謝 李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