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9市中,廣佛肇和深莞惠兩大城市群近年來在產業領域形成了各具特色得發展優勢。未來如何進一步提升智能汽車產業發展,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智能汽車中心,需要珠三角城市群更多協同。
10月30日,南都智能汽車產業生態研究課題組在行業可能指導下完成得《廣東智能汽車產業吸引力報告(2021)》(以下簡稱《報告》)在首屆廣東(肇慶)智駕日活動上發布。《報告》發布了“廣東智能汽車產業城市熱力圖”,其中對廣佛肇深莞惠6市得智能汽車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了分析及發展建議。
智庫報告
一個汽車產業基礎好,一個電子產業優勢明顯
根據廣東省統計局公布得蕞新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廣東省分地市汽車產業產值排名中,廣州市汽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數據遙遙領先其他地市,總產值占全省比重超過65.3%,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超過64.5%,優勢十分明顯。同時,佛山市在汽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上均排在第二位,加上肇慶市得汽車產業工業增加值增速較快,為此,相比之下,廣佛肇城市群得汽車產業方面優勢較明顯。
不過,智能汽車產業發展不能僅看汽車制造業,還要看與電子信息產業融合程度。
有研究認為,一輛汽車上得電子產品成本就將超過汽車制造成本,而車企中得電子信息類員工數量占比也將超過50%。因此城市電子信息產業得基礎對于智能汽車產業發展來說也至關重要。
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深莞惠城市群具有十分明顯得優勢。根據廣東省統計局數據,從2020年前三季度和2019年主要地市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增加值來看,深莞惠合計占比超過全省80%。
課題組綜合產值數據等研究發現,廣佛肇與深莞惠城市群在汽車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方面各具明顯優勢。在當前國際環境及市場因素等客觀情況下,兩大城市彼此賦能互助得空間更加明顯。
從6市產業企業重點分析也可看到,廣佛肇在整車企業、汽車制造零部件企業方面得龍頭企業較為突出,除了有廣汽等傳統車企外,還涌現小鵬汽車、小馬智行等一批知名創新企業。而深莞惠則有華為、大疆、德賽西威等在智能汽車信息技術及智能零部件方面重點發力得優秀企業。
“功夫在車外”更要加大產業協同
課題組此前調研了解,其實近年來廣佛肇與深莞惠城市在智能汽車產業融合已有基礎。
2021年上海車展前后,搭載國產激光雷達得小鵬汽車P5發布引發多方感謝對創作者的支持:國產激光雷達在補全智能汽車傳感器版圖得同時,大幅降低成本至市場能夠接受得水平,成為推動2021年智能汽車加速發展得一大因素。
從城市產業視角來看這輛車,小鵬汽車總部位于廣州市,負責研發與設計等工作;智能制造工廠位于肇慶市,能夠實現自動化柔性生產;而搭載得激光雷達則來自深圳得大疆旗下孵化項目覽沃科技。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未來廣佛肇深莞惠在智能整車方面得一種協同模式。
有可能對課題組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汽車產業基礎已走在華夏前列,未來可以面向世界級產業高地得目標來打造智能汽車產業。這一過程中,大灣區產業必須做到協同發展。
一方面傳統汽車向智能新能源汽車轉型過程中涌現了大量機會,比如傳統汽車70%得零部件未來都將面臨重構,再加上電子信息、交通等多領域跨產業融合,一座城市不可能實現面面俱到得發展,以整車廠所在地為核心得汽車產業基地模式未來很有可能被改變,做好智能汽車產業很大程度上“功夫在車外”。
尤其對于智能汽車中軟件、操作系統、芯片等高精尖技術要求得高水平人才來說,天然會向深圳、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聚集,智能零部件企業將在未來智能汽車中獲得比整車更大得利潤空間。智能汽車將更依賴華夏得分工合作、跨界協同。
為此,廣佛肇深莞惠之間應該更堅決地進行產業融合,不僅要在已經形成得兩個城市圈內部融合,比如肇慶目前不僅與廣佛更多融合,還可更積極地去承接深圳電子信息產業得外溢,打造珠江兩岸飛地經濟合作典型模式。此外,也可以走向泛珠三角地區,比如和廣西優勢得新能源汽車產業企業進行協同。
另一方面,智能汽車產業類比智能手機平臺發展起來以后,一個平臺上得軟件應用可能就足以支撐起一家專精特新企業。未來灣區城市也可以轉變思路,除了支持整車龍頭企業發展,也可以重點培育一些細分領域做大做強,培育出一批關鍵環節、關鍵應用得專精特新企業,吸引華夏其他企業來進行協同。這些都可以靠兩岸融合發展來共同完成。
廣東智能汽車產業城市熱力圖
佛莞惠汽車產業熱力還可再提升
城市群除了協同,也離不開自身得提升。
結合本次報告,課題組推出“廣東智能汽車產業城市熱力圖”,該圖是以廣東省制造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得汽車產業地市星級布局為基礎,通過設置政策體系、產業結構和新基建生態三個維度來綜合評價打分,主要為展現廣東智能汽車產業城市熱力程度。
結果來看,廣州、深圳、肇慶三座城市智能汽車產業發展相對“沖勁”較強。佛山市在熱力值評分中緊跟廣深肇。佛山市汽車產業基礎較好,近年來積極發展新能源,尤其是在氫能源車方面,熱度很高。不過,智能網聯整體發展布局有進步空間。
以政策體系為例:佛山市智能汽車產業相關得市層面主導政策為《佛山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及推廣應用若干政策措施》,該政策有效時間至2020年底,現已到期。在級別高一點相關政策支持方面,相比廣深肇,直接明確以發展智能汽車產業得China相關認定及資質來看,佛山有待加強。不過,佛山市已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汽車及新能源產業納入城市“2+2+4”重點發展產業集群,且在產業結構中傳統汽車產業產值和新能源汽車方面得氫能源車發展較為突出,為此,整體熱力值評分也較好。
東莞和惠州在政策體系方面來看,產業主導性政策均已到期,且均未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汽車方面得主導產業規劃,沒有明確得自動駕駛測試與示范運營方面政策以及直接得級別高一點政策支持資質。
相對來看,目前已知惠州正在研究出臺新政,已發布《惠州市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戰略規劃》(征求意見稿),不過由于尚未出臺正式文件未獲加分。產業結構方面,惠州與東莞得汽車產值和增長率在6市中均不突出,惠州相對在汽車零部件方面有一些本土領軍企業,如德賽西威、億緯鋰能等。
為此,課題組建議:
一方面對于已經將智能汽車相關產業作為城市主導發展產業得城市來說,可進一步提高城市產業政策得時效性、務實性、創新性等,將城市發展該領域產業得決心和思路更加明確傳達給外界,并盡快梳理出城市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結構及重點企業。對于尚未明確智能汽車相關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但有此意向得城市來說,則可提前考慮城市能否在政策、產業上下游環境等方面產生對相關企業足夠得吸引力并做好相關布局。
出品:南都智能汽車產業生態研究課題組
統籌:任先博 甄芹
分析:高級研究員 徐勁聰 研究員 陳培均
報告數據近日:廣東省市相關政府部門發布得數據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