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舞對舞群舞,阿里領舞萬億IoT派對 來源:砍柴網
以平臺謀局,以開放謀大,以賦能謀久,以技術謀快,在這場不大不小的業務架構調整背后,阿里正在成為中國IoT領域最大的正向變量之一。
來源 /財經故事會
文/陳紀英
版面/大海
在阿里,穩定是例外,變化是常態。
新年伊始,又有新動向,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天貓精靈業務升級為獨立事業部,交棒于阿里云IoT負責人庫偉;天貓精靈原業務負責人陳麗娟(淺雪)帶領人工智能實驗室其余業務,加入阿里云智能。
在天貓精靈上位、操盤手交棒背后,阿里IoT戰略的陽謀也呼之欲出—— 原本并道而行的企業市場和消費市場,書同文車同軌。
通過To B、To C板塊的融合共振,阿里正以全新姿態躍入萬億IoT藍海。
1
阿里云B端打頭,天貓精靈C端上位
智能硬件產業鏈的成熟,以及5G戰略的落地應用,引發了從“人聯網”到“物聯網”的大遷徙。
隨著5G商業部署逐步落地,一張全球最大的5G商用網絡,正在顯山露水。在高網速、低延遲、廣覆蓋的5G派對上,IoT的狂歡熱舞同步開場。
美國咨詢機構OvumIoTPractice的預測顯示,2023年,全球聯網的IoT設備有望達到230億臺,IoT的營收規模將會同步躍升到8600億美元。
增速驚人,前景遼闊,互聯網巨頭、手機廠商、傳統家電、創業公司,都已激流勇進,跳入藍海。
在硬件領域,小米先人一步,以百億重金布局“手機+AIoT”雙賽道;緊跟其后的華為,雖然晚來一步,但是借力研發優勢,在IoT芯片等底層賽道上,馬步扎得很穩。
在互聯網巨頭里,阿里是布局IoT的先行者。早在2016年,時任阿里巴巴集團CEO的張勇就拋出了論斷——下一個增長引擎一定是IoT。
2018年3月的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全面進軍IoT,IoT開始升級為阿里巴巴的集團戰略。
在IoT賽道里,阿里一直是兩條線并行,企業級市場的重擔交棒于阿里云智能IoT事業部,領銜人是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云智能IoT事業部總裁庫偉;而淺雪操盤的人工智能實驗室,更多精力聚焦于消費級市場。
通過三四年深耕,阿里IoT在B、C兩端都走到了前列。
成立于2016年的阿里云智能IoT,聚焦于物聯網技術基礎設施和商業基礎設施的搭建。三年深耕之后,阿里云智能IoT已經構建了覆蓋云、管、邊、端的IoT基礎架構,廣泛服務于智能城市、智慧消防、智能園區、智能制造、智能生活、智能地產等領域。
企業服務市場銜枚疾走的同時,淺雪引領的To C市場,也登高望遠。
IDC中國智能音箱市場報告顯示,2019年1-11月,中國市場智能音箱累計銷量為3629萬臺,阿里巴巴則以1258萬臺銷量奪冠,穩居中國第一、全球第二,在智能硬件的硬服務和內容消費的軟服務上,雙雙占據鰲頭。
作為智能家居的核心入口,智能音箱除了看銷量,更要看其連接數量。從數據來看,天貓精靈成為了撬動IoT大繁榮的黃金支點。
截至目前,天貓精靈可連接的設備總數達到2.35億,覆蓋20多個行業、60多個消費品類,合作品牌近千家,連接的品類數、平臺數、型號數、品牌數都做到了業內第一。
不止連接,還對外賦能,天貓精靈堪比智能制造行業的“造星工廠”,助力制造企業以低成本、低門檻、低風險快速登陸IoT快車。
過去一年,天貓精靈聯盟已經孵化出近100個智能新物種,僅為2019年天貓雙11定制發布的智能新品就有50余款,以點帶面,帶動IoT行業洶涌澎拜的浪涌之勢。
作為阿里IoT和家庭戰略的“棋眼”,天貓精靈還從0到1反哺電商生態。今年雙11,天貓精靈的語音購物服務了超過500萬剁手黨,最終有105萬筆訂單交易成功。
在前期,B、C并道而行,是現實選擇,阿里的IoT戰略需要戰術性探路、試錯,此外,企業市場和消費市場的運營邏輯不同,試水階段各自聚焦,也能更快穿透市場。
2
B、C并道,構建IoT閉環生態
這場調整乍一看有點出人意料,淺雪和庫偉也各自變道。
淺雪加入阿里云智能后,負責產品解決方案和大網站事業部,推動并建立云智能to B產品體系,從消費市場轉道企業市場。而原本聚焦于To B賽道的庫偉,則接手了淺雪過去操盤的一攤子2C業務。
其實,在阿里,老人做新業務、新人做老業務,類似的調兵遣將實乃常態。這既是為老業務注入新鮮血液,同時,也是把人才不斷拋入一個個新戰場,倒逼其一次次從0出發,淬煉成長。
而從業務層面看,IoT領域實現B、C協同,首先是合并了同類項。
比如,阿里云的工業大腦,推動中國制造升級轉型為中國智造;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也在向B端賦能,合作范圍覆蓋浙江慈溪電暖風扇產業帶、廣東中山照明產業帶、福建福安按摩儀產業帶,等等。
雙方賦能合作的行業和企業,多有交叉和重疊,兩塊業務協同之后,可以力出一孔,最終提升阿里云IoT整體的服務能力和服務體驗。
此外,To B、To C板塊,也有分處產業鏈上下游的承接關系,任何To B的服務,歸根結底要待C端消費者來檢驗。比如,阿里云智能服務于智慧地產行業,但服務是否到位,終歸還是業主說了算。而C端的智能需求和消費升級,也要通過B端供給側的智能化轉型來滿足。
B、C兩個板塊協同融合后,阿里的IoT布局貫通了供需兩端和產業鏈的上下游,得以構建起IoT生態的閉環。
在IoT行業探路三年之后,庫偉發現,物聯網領域最大的痛點之一,就是過于碎片化。幾十人的團隊開發一款 APP,如果一夜爆棚,可以輕松觸達全球;物聯網的應用鏈條卻很漫長,嵌入、APP、終端,前后至少歷經23個環節。
要療愈碎片化的痛點,要打破孤島效應,讓設備連接起來,讓算力流動起來,讓多端能力實現融合,亟需構建貫通于B、C兩端的IoT閉環生態,這就是阿里IoT架構調整之于全行業的價值。
此外,此次的組織架構升級,也是對阿里巴巴集團主航向的靠攏。張勇接任馬云成為掌舵人之后,給阿里確定的新定位是商業操作系統,這套系統的技術底層,就是“數智化”的基礎設施。
操作系統的一大特點就是融合,BU之間邊界坍塌,業務場景高度協同,數據自由流動循環,前中后臺快速響應,過去,阿里IoT的布局中,企業市場和消費市場分道而行,協同性欠缺。兩者融合之后,系統協同效應更強,可以為商業操作系統打造更堅實的數智化基礎。
總之,這場棋至中局的組織架構調整,看似有些意外,實際卻在情理之中,在內部,既符合阿里組織體系建設的一貫調性,也與其商業操作系統的定位保持同軌,在外部,則與IoT浪奔浪流的大潮同頻共振。
3
遠航萬億藍海,阿里IoT的勝負手
一個規模萬億的藍海,下海者摩肩接踵,阿里布局IoT賽道的勝負手在哪里?
第一重底氣來源于其多強并舉的完善布局。
IoT大繁榮,是對計算能力和數智技術等的硬核考驗,而阿里云恰是中國云計算領域的全優學霸。
全球知名調研機構Canalys的報告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在中國云計算市場,阿里云繼續保持主導地位,整體增長57.9%,市場份額占45%,牢牢占據中國第一、全球前三的位置。
天貓精靈在智能音箱領域也是一路領先。作為各自領域的龍頭,兩者強強聯合,同頻共振,互為增量。
如今,阿里IoT的戰略布局,已經全鏈路覆蓋了云、管、邊、端,而且軟硬兼施,多強并舉,縱觀全行業,布局如此完善的并不多見。
第二重底氣,來源于阿里IoT的開放性。
開放,是阿里的基因,這一慣性延續到了IoT領域。
早在阿里云IoT組建之時,就確立了使命——提供開放、普惠的IoT連接平臺;提供強大的AI能力;實現云、管、邊、端一體的大協同。
定位于平臺,錨定基礎設施建設,意味著除了智能音箱之外,阿里在智能硬件領域并不準備廣泛布局,不與硬件企業競爭,與其互補共贏,只有朋友,沒有敵手,這意味著阿里的IoT平臺,能夠廣泛接入所有品牌的智能終端。而互聯互通,正是IoT生態大繁榮的必要前提。
看似主攻消費者市場的天貓精靈,也在謀求跨產業、跨行業的合作共贏。比如,天貓攝像頭行業頭部品牌80%都已接入天貓精靈,在家庭看護、管家服務、快遞到家服務等場景領域上,碰撞出許多有益用戶生活的火花。
反觀手機企業,當其切入智能硬件領域時,和其他手機廠商、傳統家電等企業,構成了競爭關系,雙方互相防備,互聯互通的意愿并不強,其IoT生態中,設備連接的廣度、密度、深度都受限制。
在內部,阿里IoT的B、C布局從各自獨舞到牽手共舞之后,在外部,開放的阿里IoT將會帶領全行業澎湃群舞。
阿里領航萬億IoT藍海的第三重底氣,要借勢于阿里經濟體的生態效應。
一個典型的企業客戶,在得到了阿里云、天貓精靈的技術賦能之后,企業實現了降本增效,產品得以智能化升級,與此同時,這些智能化產品可以登陸阿里的新零售平臺,實現產品升級的溢價和品牌價值的提升。
比如,科沃斯與天貓精靈在智能IOT領域進行深度定制合作后,全年與天貓精靈聯合開發4款新品,1-11月銷售58萬臺,占科沃斯整體銷量的52%;2019年雙11全天,每賣出一臺天貓精靈,就帶動約10臺智能定制產品的銷售,天貓精靈合作定制的41項產品成為行業第一;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
以平臺謀局,以開放謀大,以賦能謀久,以技術謀快,在這場不大不小的業務架構調整背后,阿里正在成為中國IoT領域最大的正向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