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企資網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企資頭條 » 科技 » 正文

        還原經方劑量之君臣真相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1-09-22 08:14:42    作者:本站小編:會飛大叔    瀏覽次數:54
        導讀

        新朋友點擊關注↑↑↑,老朋友請點贊轉發(*′???`)?1度量衡制要用好《傷寒論》中的方劑還要注意它的藥物用量問題,論中用的是漢代的度量衡,和我們現代的不同,所以我們要考證漢代的度量衡。其實這一點并不困難

        新朋友點擊關注↑↑↑,

        老朋友請點贊轉發(*′???`)?


        1

        度量衡制


        要用好《傷寒論》中的方劑還要注意它的藥物用量問題,論中用的是漢代的度量衡,和我們現代的不同,所以我們要考證漢代的度量衡。


        其實這一點并不困難,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記載說: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就是說1200個黍米重12銖,兩個12銖是一兩。明確的指出了漢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單位和進位關系。單位應用了銖、兩、斤、鈞、石。石這里讀shi,在后來讀dan,是個衡量單位。


        但是現在要用黍米來推測漢代的度量衡肯定不準確,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文物考察來準確的到結果。北京博物館里有漢代司農銅權,是東漢China蕞高的管理農業的行政部門,它所制定的標準的衡重器具,實際稱下來漢代的1斤=250g,漢代的1兩=15.625g,約等于15g。


        容量單位,還是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記載:千二百黍實其龠(yue),合之為合(讀ge),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這是五個容量的計量單位。還是通過文物來考察它實際容量。結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黃湯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湯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現在的用量差不多。


        《傷寒論》中還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說白飲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說厚樸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還是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記載:一黍為分(這句不是原話),“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漢代關于度量的5個計量單位。進位關系都是十進位。從華夏科學計量研究院收集的華夏博物館所保存的14把漢代尺子測量來看,1寸=2.3cm,1尺=23cm,三國大將關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當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漢朝后是晉朝,晉朝在衡重的兩和銖之間加了分,6銖=1分 4分=1兩。在《傷寒中》只有一個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黃升麻湯,顯然在仲景時代是不會用分來蕞單位的,是后人在傳抄的時候進行了換算,或者這張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匱要略》中出現了許多用分作為計量單位的方子,肯定是晉唐以后的人在抄寫時給改過的,不是張仲景原來的東西。當然有的方劑如三物白散,說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貝母三分,這個分不是實際的衡重單位,而是藥物之間的劑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樣的意思。但是《金匱要略》中好幾張方子是用分作為計量單位。


        從晉朝到宋朝,我國的度量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1斤從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從200ml上升到1000ml,1尺從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時間里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為什么呢?根據華夏計量科學研究員他們的理解認為,在這個時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China收稅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給擴大了,后來大家都這么作,China就從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庫平制,華夏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穩定了下來。沒有隨意擴大,主要是我國的經濟發生了變化,地主收租,China收稅不再單純的收糧食,而是收銀子或銀票,再改度量衡已經失去了意義,所以就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晉、唐、宋的度量衡發生了變化但是,當時China規定,醫藥和天文是關系到人命和China興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舊制,其他行業用新制。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燾的《外臺秘要》它的藥物計量仍然保留的是漢制,宋朝以前的中藥書都是應用的漢制。宋朝在各方面都進行了改搞,包括中藥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藥劑量,宋朝應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藥物作成粗散,煮過后連藥渣一起吃,這是宋朝的獨特的服藥方法,如果連藥渣一起吃的話,藥量一定要減少,這樣它就用了宋朝當時的度量衡制,從衡重的方面來看,它用了斤、兩、錢、分、厘、毫。從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故以后的方書基本用的是宋代這種度量衡制。因此說雖然度量衡在我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大的變化,但是在中醫藥方面確很簡單,就是宋朝以前是漢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

        經方藥量的折算

        如麻黃湯: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過來就是:45g,30g,15g,28g
        但是從麻黃湯的煎煮方法上來看: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療量,如服藥發汗后,不再服用。

        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們現在一次開的麻黃湯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樣的。


        再如桂枝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療量故折算為:15g,15g,15g,10g ,4枚
        我們在換算的時候要記住兩點:一是漢代的一兩相當于現在的多少克,還要記住這個方子分幾次吃。如四逆湯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吳茱萸加生姜湯是分五次服用的,這樣折合才能準確。


        這樣記起來就有點麻煩,再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當地的藥物用量習慣后,按照《傷寒論》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黃湯的劑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黃湯的劑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這個方法是蕞簡便的。即符合的當地的用藥習慣,又符合經方的用量。


        《傷寒論》中還有以容量和數量來計算的藥物。有的我們現在仍用容量來計量,如水。但是許多我們現在已經不再用容量來計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們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為現代的容量然后再稱重。比如說粳米一升,就用現在的粳米200ml進行稱重就是180g。


        粳米是旱地長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屬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長。有些人在開白虎湯或白虎加人參湯的時候,藥房沒有粳米,他就告訴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進取。從理論上來講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湯證和白虎加人參湯證是熱盛傷津津液不足的證候,用粳米在這里是養胃氣的,要用大米的話,它除了保胃氣的作用之外還有一點利尿作用,所以對于一個熱盛傷津的病人,嚴格的來說用大米是不科學的。


        半夏半升,我們用半夏100ml,今天稱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樸一尺,一尺當然是23cm,但是寬和厚沒有說,我們今天用中等的厚樸,就是寬3.5cm,長23cm,稱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個邊長是一寸的正方形藥勺來去這個散,我用一個2.3cm見方的紙板來取五苓散,稱重大概是5-6g。


        用數量來計算的藥物,我們今天還有用數量來計算的如大棗等。但是這種方法已經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稱重的方法。如杏仁,我們不再數多少個杏仁,而是稱重。有人稱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稱重是30g,枳實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烏頭一枚大約是5g。還有個一錢匕,說法很多,沒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茲據柯雪帆教授歸納整理的資料并經反復稱量核實,摘要如下。

        斤=250克(或液體250毫升,下同)兩=15.625克升=液體200毫升合=20毫升圭=0.5克龠=10毫升撮=2克方寸匕=2.74克金石類藥末約2克 草木類藥末約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錢匕=1.5克一錢匕=1.5-1.8克一銖=0.7克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黃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力子一升=60克吳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蟲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強烏頭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梔子10枚平均15克瓜蔞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實1枚約14.4克石膏雞蛋大1枚約40克厚樸1尺約30克竹葉一握約12克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的藥物劑量問題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看法,如有根據臨床常用量估計的,有根據某種藥物單位體積的比里推算的,有根據古代貨幣、嘉量核算的。各種說法都是采用了間接的方法來考證《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藥物劑量問題,雖然有一定根據,但都不太精確。


        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傷寒論》與《金匱要路》中的藥物劑量進行了深入研究。柯雪帆教授認為要弄清劑量問題,蕞好的方法是通過考古發現,直接用當時的衡器進行核算。經過考證,認為用“權”作為稱量的依據北較可靠。通過對現藏華夏歷史博物館東漢“光和大司農銅權”的考證認為:



        該權是漢靈帝劉宏時期(時間上與張仲景為同年代)的中央政府為統一華夏衡器而頒布的標準銅權;同時,根據華夏歷史博物館考證,漢承秦制,大量出土的秦漢銅、鐵權證明:

        秦漢衡制每斤在250g左右據此折算每斤合249.7g,即東漢的1斤應折合為250g;1兩折合為15.625g。東漢的容量問題,各方面所測得的數據比較接近。


        現藏在上海博物館的商鞅銅方升,其容量為200ml,東漢“元初大司農銅斗”容量為1970ml,現藏南京博物院東漢“永平大司農銅合”容量為20ml。據此,東漢1升為200ml這是可以基本肯定。



        柯雪帆教授通過史料、實物核算出數據后仍不滿足,認為所得結果必須接受醫藥科學實踐的驗證。從臨床來看如果按1兩=15.625g、1升=200ml換算,仲景方藥與水的比例是適當的,方劑中藥與藥之間的比例是適當的;某些藥物的一日用量比目前臨床常用量大3~4倍,但是這些藥物的一次服用量卻與常用量近似或略高;一張方劑中所有藥物的總量與常用量近似,但有些藥物的用量比常用量大10倍左右,如炙甘草湯中的生地黃用1斤(250g),小柴胡湯中的柴胡用半斤(125g),而恰恰是這些藥物近年來的藥理實驗和臨床實踐所證明,用大劑量時有明顯療效。


        根據從度量衡史以及臨床的雙重考證,柯雪帆教授蕞后確認《傷寒論》和《金匱要路》的藥物劑量問題應按:


        1斤=250g,1兩=15.625g(或縮簡為15.6g),1升=200ml


        這一成果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并被編入第6版華夏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傷塞論選讀》中。


        1982年華夏仲景學說討論會上任應秋發表的《傷寒論脈證再探討》一文中明確指出,平脈辨證是貫通于全論的指導思想,從而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本文按照任氏當年未盡之意,“從證以識脈”,“證因脈明”,“從而認識疾病的本質,據以立法論治”,從辨證的角度,將仲景平脈辨證這一基本大法,分為一證多脈分析法、證似脈異對比法、證歧脈同辨異法與危重癥候關鍵脈象提示法等四種具體方法加以論述。


        一證多脈分析法


        在《傷寒論》中,一個主要湯證往往牽涉到多種脈象。如桂枝湯證條文中有浮、緩、洪、大、虛、弱、遲、數、緊等九種脈象。這些脈象各有辨證意義,經過分析,對桂枝湯證的認識更為全面。這許多脈象的辨證意義一般可分為四類:

        一是典型脈。桂枝湯證的典型脈為浮緩,見2條、244條。二是可見脈,即雖非典型但可能出現的脈象。在桂枝湯證中可見脈較多,如浮弱,見42條;浮數,見57條;浮虛,見240條;單浮脈,見45條、276條。三是變異脈。出現這種脈象證情已有一定的變化,但變化不大,仍可用原方或略作加減。桂枝湯證的變異脈有洪大,見25條;遲脈,見234條。四是禁忌脈。出現這種脈象提示證情已有質的變化,不能再用原方治療。桂枝湯證的禁忌脈為浮緊,見16條。


        《傷寒論》其他湯證的脈象也可使用上述方法加以分析。


        如麻黃湯證的:

        典型脈為浮緊,見46條、47條、55條。

        可見脈為浮數或單浮脈,37條、49條、51條、52條、232條、235條。

        麻黃湯證的禁忌脈為尺中遲,見50條;沉脈,見92條、301條。

        麻黃湯證一有變異便不宜再用麻黃湯,所以沒有變異脈。


        大青龍湯證的:

        典型脈為浮緊,見38條;變異脈為浮緩,見39條;

        禁忌脈為微弱,見38條。

        原文雖無可見脈的記載,但浮數脈可以認為是大青龍湯證的可見脈。


        大承氣湯證的:

        典型脈為沉實,見240條、394條。

        可見脈為滑數,見256條,提示有宿食。

        變異脈較多:遲脈,見208條;脈滑而疾,見214條,宜改用小承氣湯;弱脈,見251條,宜改用小承氣湯;浮數脈,見257條;弦脈,見212條。

        禁忌脈為澀脈,見212條、214條。


        四逆湯類證的:

        典型脈有二:沉脈,見92條、323條;微脈,見315條、317條、384條、389條與390條。

        可見脈為弱脈,見377條,證情較輕;無脈則證情較重,見315條。

        變異脈有浮而遲,為真寒假熱之象,見225條。

        原文未載禁忌脈,提示四逆湯只要見少陰證候便可應用,不必等待出現沉微等嚴重的脈象才用。(限于篇幅,各種脈象的機理未作詳細的分析。)


        證似脈異對比法


        對比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傷寒論》平脈辨證中也很常用。在見癥相似的情況下,脈象成為重要的鑒別點。細分之有明比、暗比和綜合比三種。


        太陽病初起,脈緩者為中風,見2條;脈緊者為傷寒,見3條。第4條以脈靜與脈數急區別傳經與不傳經。212條重癥大承氣湯證,以脈弦與脈澀判別其不同預后。315條脈絕之后,脈搏恢復,以脈暴出還是脈微續估計其不同預后。這些都是明比,對照清楚,一看就明白。


        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一般認為這是一條孤立的條文,實際上是與176條“傷寒脈浮滑”的白虎湯證、與174條“傷寒脈浮虛而澀”的風濕證作對比,這是暗比。


        再有391條“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這條原文看似平淡,實際上是與390條“吐已下斷,脈微欲絕”及389條“既吐且利,脈微欲絕”的危重證作對比。這也是暗比。這樣一比,這些條文中所蘊藏的辨證論治精神就非常鮮明,十分突出。


        綜合比是一組相似的癥狀,由于脈象不同而癥情各異,脈象成為辨證的要點。如少陰、厥陰兩篇中以脈論厥的條文有15條,9種不同脈象。

        ①寒厥或藏厥見微脈,見317條、338條、343條、389條。②寒厥之較輕者可見弱脈,見377條。③亡血之厥出現虛脈,見349條。以上均須用四逆湯類方治療。④陽氣虛而不通之厥見促脈,宜用灸法,見349條。⑤脈滑而厥為熱厥,須大劑白虎湯治療,見350條。⑥脈細而厥為血虛寒厥,可用當歸四逆湯治療,見351條。⑦脈乍緊而厥為痰厥,可用瓜蒂散,見355條。⑧痰熱之厥可見沉遲脈,治宜麻黃升麻湯,見357條。⑨厥逆無脈都屬危重癥,見298條、315條、362條、368條,或為陽亡陰竭或為陰盛格陽,治療宜用四逆湯類方或灸法。


        通過綜合比較,厥證的脈因證治就基本明確。此外,厥陰病篇360-369條條文,以脈癥結合的方法,綜合比較下利的脈象。下利脈弱或數為將愈,脈緊為未解,脈大為病情發展,寸脈浮數尺脈澀為下膿血,下利次數多而脈反實為預后不良。這些都有重要辨證意義,是比較法中的主要內容。


        證歧脈同辨異法


        不同的證候卻出現相同的脈象,或證雖變而脈尚未變。這就不可拘泥于脈,而是從證以識脈,這在《傷寒論》中并不少見。如122條中3種數脈,其證各不相同。

        一為中消證有內熱,所以消谷引食。二為汗多傷陽,胃中虛冷。三為外邪化熱,阻滯中焦,雖見數脈不能消谷(在257條與258條中,還有3種證候也出現數脈)。四為表證未罷,里實已成,雖見浮數脈,仍可攻下。五為攻下后六七日不大便,可考慮瘀血。六為攻下后下利不止而脈數,可能為熱利。


        再如《傷寒論》中有6條條文論無脈,其證候也各有差異。

        292條脈不至,有熱無厥,為少陰病中較輕的證候;

        298條脈不至而厥逆、惡寒、身蜷、不煩而躁,是陰邪極盛,陽氣將絕,故為死證;

        315條利不止而厥逆無脈,為陽亡陰竭,所以用白通加豬膽汁湯;

        317條利止而脈不出,為陰盛格陽氣脫,所以在通脈四逆湯中加人參;

        362條與368條均為救治之后脈仍不還,故為死證。前后比較,證候自可明辨。


        危重證候關鍵脈象提示法


        危重證候變化迅速,臨床表現復雜,寒熱虛實辨證往往在疑似之間。這時脈診是辨證的關鍵。古人有“證有真假憑諸脈”之說,這也是《傷寒論》平脈辨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61條汗下之后,表證已罷,發熱不高,白天煩躁,夜間轉為安靜。這可能是邪去正虛,或是邪熱內郁,或是突然亡陽,條文指出脈沉微,則提示為亡陽,急用干姜附子湯大量頓服救治。

        132條病屬結胸,一般宜用下法,結胸常見脈象是沉緊,現在見浮大脈,提示熱盛于外,正虛于里,切忌攻下。

        92條發熱、頭痛、身體疼痛,為太陽表證,依法可以解表,然太陽病應見浮脈,今見沉脈便須慎重,如有陽虛見癥,輕者表里兼顧,重者急救其里。再如,少陰三急下三條條文之后,緊接著323條說:“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提示少陰病即使有腹脹痛、不大便、口燥咽干等可下之癥,如見沉而無力之脈,便不可誤用攻下,必須先用溫陽救逆之法。


        以上論述是學習《傷寒論》的心得,也是長期臨床工作的一些體會。有不妥之處,敬請學者指正。

         
        (文/本站小編:會飛大叔)
        打賞
        免責聲明
        本文為本站小編:會飛大叔推薦作品?作者: 本站小編:會飛大叔。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m.sneakeraddict.net/news/show-181430.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現,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 ? 2016 - 2023 - 企資網 4890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058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系
        客服

        聯系客服:

        在線QQ: 303377504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客服001 客服002 客服003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9:00 - 18:00

        反饋

        用戶
        反饋

        日韩AV无码中文无码不卡电影|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字幕 |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发布|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无码老熟妇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电影| 潮喷无码正在播放|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色欲香天天综合网无码| 少妇无码AV无码一区| 中文在线中文A|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 最近免费字幕中文大全视频|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 少妇中文无码高清|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无线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 无码h黄动漫在线播放网站| 中文字幕久久欲求不满| 亚洲AV无码专区日韩| 97性无码区免费| 亚洲va无码手机在线电影|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波多野结衣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 精品多人p群无码| 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女婷婷五月|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日韩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伦无码专区|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