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在座的各位有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娃的這些年,您是否有忍無可忍吼孩子的時刻?
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在生育孩子之前,做足了心理建設,學習了各種各樣的“教育心理學”觀念,天天給自己做心理建設,構想如何給孩子培養好性格。
可是當孩子上了學之后,他們似乎突然在“令人抓狂”這一點上下了血本,只要和學習、作業有關的事,總有一件能夠突然戳父母的肺管子。
一些小小的錯誤反復發生,十分鐘前教的算術題立馬就不會了,提早安排好的任務到時候絕對忘得一干二凈!
但是最可氣的是,孩子永遠不會忘記吃飯!睡覺!玩!卻偏偏能忘記和學習相關的一切!
東北某小區的夏天,一位寶媽輔導自家孩子怒吼了一整個夏天,每當夜幕降臨,鄰居就知道這家寶媽又要陪孩子寫作業了,要不了多久,寶媽怒吼的聲音就傳遍了整個小區。
“這是小a!整個大A干啥?”
短暫半秒的間隔中孩子的反應一定是遲鈍的,寶媽立刻接上一聲高八度的“啊——??”幾乎破音的聲音沖破云霄,勾起了無數人上學時的回憶……
確實,那時候的自己,反應遲鈍,媽越吼娃越呆,娃越呆媽越吼。
那種后脖頸隨時都可能挨一巴掌涼颼颼的感覺,時至今日都能隨時隨地回憶起來,好像巴掌下一秒就要落到身上一樣。
雖然這位寶媽每晚“噪音擾民”,但是小區的住戶沒有一家上前提意見的,大約是他們都曾有過同樣的經歷,以及一些年輕小夫妻能想象到以后自己也會這樣教育娃,大家頓時達成了共識,反而有點心疼這位寶媽。
有人常說孩子不能吼,越吼越笨,可是哪個父母不是一開始溫柔又耐心呢?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或許是孩子覺得學習永無止境太枯燥了吧,他們的學習專注力開始下降,寫作業開始偷奸耍滑抄答案,或是非常敷衍。
到了一定年紀,老師和父母給布置的學習任務,他們也開始敷衍了,他們不在乎作業和試卷上一個個鮮紅的“×”,好像自己將來一定能出人頭地,這些試卷根本阻礙不了他們成就霸業的腳步。
怎么能讓父母不著急?快急死了好嗎?然而孩子卻屢教不改,丟三落四,學的東西一半都灑在了回家的路上,好像誰都管不了他似的,令父母分外抓狂。
當孩子到了這樣一個階段,父母該咋辦?
1.該吼還是要吼的
不少教育專家認為孩子不能吼,而我卻持相反的態度,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吼,但如果自家孩子專注力不夠、非尖子生那么聰明,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堅持不下去也正常。
這時候父母給孩子做多少對未來的憧憬、人生的建設都沒用,孩子不具備大局觀,他們的常識很差,知識也不足,總覺得自己2年后能變身成超人,誰要學習???
因此父母苦口婆心也勸不住的孩子,他們心里有很多夢幻的想法,不屈服于平凡的現實,總覺得自己是天選之子,是神仙是仙女,而父母的嚴厲教育才能把他們從天上拉下來,腳踏實地去背書。這沒有辦法,也不算是壞事,而是現實如此罷了。
2.該打的時候也別手軟
一些天性活潑亢奮的孩子,總是坐不住,有些孩子想象力過于豐富,一坐在桌子前就魂游太虛,“修仙”去了。這些孩子并沒有錯,只是不擅長完成學業。
有些父母發現,怒吼都不能解決孩子專注力的問題,就很頹廢地認為自家孩子太笨,實際不然。這些特點或許有助于孩子在藝術創造、寫作上做出優于一般人的成就,他們很聰明,但現階段還是要完成學業的。
父母無可奈何時只能打孩子,又心疼又愧疚。其實大可不必心軟,怒吼都不能拉回孩子的注意力,該打的時候就只能打了。
3.懲罰不能涉及尊嚴
當我們談到“吼”和“打”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方式方法,與大眾印象中糟糕的打罵孩子不同,父母提高音量、進行體罰,都要選擇正確的方式。
比如吼孩子的時候不能人身攻擊,罵孩子笨、否定他的價值等等,體罰時也應當以適量打手板為主,以示懲戒,表明父母的態度,而不是向孩子發泄憤怒。
作為成年人,對孩子的武力和權威的壓制力是很強的,一些孩子在學業上不擅長、不喜愛,導致他們不愿意集中注意力解決任務,父母的吼和打都應當作為輔助集中精神的道具,而不是以傷害孩子為主。
孩子長大成熟后,不會把這些懲罰看得太重,但凡是涉及侮辱自尊、否定孩子價值的言辭,即便不是在激烈的狀態下,孩子依舊會永遠記得。選擇合適的懲罰方式,才能讓這項懲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