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自2003年以來沒有再發現過白鱘;長江水產研討專家表明,這個結論是科學的,不會改動
長江白鱘
國際學術期刊《全體環境科學》近來發布研討,估量2005-2010年“我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科研人員2003年以來沒有再發現過白鱘。
論文通訊作者我國水產科學研討院長江水產研討所首席科學家、研討員危起偉博士告知新京報記者,“這個結論是科學的,不會改動的。”他表明,音訊應該早一點發布,“逝者已逝,已經無能為力。咱們要讓生者更好地生,或為生者不滅而做些量力而行的工作。”
新京報訊 近來,國際學術期刊《全體環境科學》(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線發布的一篇研討論文(pre-proof)泄漏,長江白鱘滅絕,這意味著我國長江又一特有物種消失。不過昨日國際天然維護聯盟在官方微博表明,終究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發布評價成果。依據目前開始成果,白鱘的狀況不太達觀。
2003年至今沒有發現白鱘
這篇名為《國際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滅絕:維護瀕危動物的經驗教訓》的論文預校樣(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布。
論文通訊作者我國水產科學研討院長江水產研討所首席科學家、研討員危起偉博士在論文中稱,估量2005-2010年“我國淡水魚之王”長江白鱘已滅絕。“應該早一點發布這個音訊。”危起偉告知新京報記者。
據他解說,沒有天然繁衍,又過了該物種天然壽數期限,其間沒有發現任何個別,即可確認物種滅絕。白鱘壽數一般在30年左右,我國終究發現白鱘天然繁衍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沒有發現白鱘,也沒有人工飼養個別存留,可以揣度其已滅絕。
“白鱘作為長江一個巨型物種,就像山里的老虎。白鱘是吃活魚的,以魚為生,長江無魚,那白鱘就很難存活。”危起偉說。
國際天然維護聯盟已展開全面評價
上述論文經媒體發布后,引起廣泛重視,“白鱘滅絕”的話題沖上了微博熱搜,閱覽量挨近5億。
國際天然維護聯盟(IUCN)作出了回應,該安排在官方微博表明,目前正在展開的亞歐鱘魚類全面評價終究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國際天然維護大會期間更新受威脅物種赤色名錄,并正式發布評價成果及相應的級別調整。
在文章末尾,該安排同時表明:“依據目前開始成果,白鱘的狀況不太達觀。”
依據國際天然維護聯盟對“滅絕”的定義,滅絕是一個數量概念,必須在確認某一物種終究一個個別已經死亡后,才干宣布這個物種的滅絕。可是關于大多數野生動物而言,實際上很難獲得關于一個物種終究一個個別是否存活的確切依據。
對此,危起偉告知記者,“(白鱘滅絕)這個結論是科學的,不會改動的。”
目前,長江生態系統中現存的旗艦物種還有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但它們的維護局勢也非常嚴峻,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等珍稀物種瀕臨滅絕。“逝者已逝,已經無能為力。咱們要讓生者更好地生,或為生者不滅而做些量力而行的工作才是道理。”危起偉說。
詰問1
近幾十年白鱘生存狀況是什么?
35年來全江段未發現白鱘幼魚補充群;1996年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目錄
白鱘身體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后部略側扁。雖稱作白鱘,只有腹部是白色,它的頭、體背部和尾鰭均呈青灰色。它長了一個又長又尖的吻,所以也被古人稱作“象鼻魚”;嘴在頭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細微的牙齒。發達的尾鰭上葉大于下葉,被稱作歪形尾。
四川漁民有句話叫“千斤臘子萬斤象”——“臘子”指中華鱘,“象”,指的就是白鱘。
人們常把中華鱘比作“活化石”“長江魚王”,其實從化石記錄上看白鱘比中華鱘還要陳舊。
據了解,白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是僅存的兩種匙吻鱘科魚類,它們的先人早在上億年前(白堊紀)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
但與中華鱘、白鰭豚、江豚等在生態鏈頂端的物種不同,白鱘的知名度比較低,直到這次的“滅絕”音訊才把這一“沉默”的物種推到公眾視線。
其實早在1999年開始統計,白鱘資源量已缺乏400條,并且從1985年以后,全江段未發現過長江白鱘幼魚的補充群。
當時的國務院環境維護委員會于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布的《重點維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白鱘列為一類重點維護的寶貴稀有動物,1988年被列為國家一級維護動物,1996年被列為IUCN赤色目錄下的極度瀕危物種,并被列入IUCN(1996)CR CITES(1997) 附錄Ⅱ(即CITES附錄)加以維護。
詰問2
終究一次和白鱘聯系的狀況如何?
2003年專家搶救一條白鱘并追尋,船舶盯梢時觸礁,至此再無白鱘蹤影
2002年12月11日下午2時左右,在長江下關潛洲以北水域捕魚的漁民捕到一條白鱘。音訊傳開后,危起偉和另一名專家從武漢趕到南京,就地展開維護和搶救工作。這是一條長3.3米、重130公斤左右的雌性白鱘,年紀15-20歲,正值中年。
這是自1993年在宜昌江段發現白鱘后又一次發現活體白鱘。遺憾的是,經過一個月的努力,這條白鱘終究沒有救治成功。
2003年1月,四川宜賓發現一條誤捕的白鱘。水科院長江所白鱘工作組的一篇刊文中,記錄了這一場放生追尋與信號丟掉的全過程。
2003年1月27日下午3時,救治組成功搶救白鱘后,將該白鱘進行聲吶標志放流,并由長江水產研討所進行追尋研討。
文中稱,2003年l月29日21時58分,白鱘繼續向下遲疑動抵達九龍灘江段時,因灘險水急,航道雜亂,追尋快艇發作觸礁事故,快艇螺旋槳和盯梢設備均被損壞,無法繼續追尋。
白鱘工作組分析信號丟掉的原因或許有三點:人類對白鱘的分布、行為還知道得較少;河槽雜亂,構成許多信號“死角”;聲吶發作器直接固定在白鱘的身體上,或許發作器脫落后沉積于巖縫或被泥沙吞沒。
依據全國水生野生動物維護分會周曉華2019年9月刊發的《我國鱘魚維護與產業開展管理》一文泄漏,2006年4月和2007年1月,科研部門對屏山至瀘州彌陀江段進行聲吶探測時,在柏溪至南溪江段先后探測到8個白鱘疑似信號。
但白鱘的實體,再無現身。
■ 鏈接
長江白鱘
揭露材料顯現,長江白鱘又稱作中華匙吻鱘,另名為我國劍魚,是我國最大的淡水魚類。長為2-3米,體重200-300千克,最大的體長可達7.5米。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
體長梭形,上下頜均具尖細的齒,吻長劍狀,其長為眼后頭長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漸變寬,前端鈍尖,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板狀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我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春季溯江產卵。主產于我國長江自宜賓至長江口的干支流中,錢塘江和黃河下游也有發現。是我國特產稀有寶貴動物,屬國家一級野生維護動物。現資源量逐年明顯下降,面對瀕危,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新京報記者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