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驅車駛入秦嶺深處的陜西健康旬陽縣。雙河鎮的“女子護河隊”隊員正順著蜿蜒山溪巡護水道。左手編織袋,右手垃圾鉗,一路走過,留下清冽的溪水和笑語歡歌。
55歲的隊長朱先萍個頭不高,開朗、直爽,臉上透著一股頑強勁兒。隊員們在農閑時義務巡河,有固定參與的,也有臨時來助陣的。
遠處河流如絲帶盤繞,腳下清泉正汩汩流淌。
“這兒的水,有大用哩!穿過大山、大河,嘩啦啦一路去北京。”隊員們穿上隊服,只認一個理兒,“它從俺家門前過,俺們就要照看好。”
雙河鎮境內,西岔河、潘家河交匯而過,鎮子因此得名。雙河注入漢江,再經丹江口,一路北上。
朱先萍從小在河邊的高坪村長大。3年前,經她提議,村里10位姐妹組建“女子護河隊”,號稱“十朵金花”。每月1日、15日兩天,大伙兒全副武裝,沿河溯源而上清理河道。幾年間,風雨無阻,新年期間也未曾間斷。
“自家門前的垃圾,還讓人家來收拾,俺自己都臊得慌。”村頭李大姐架不住這陣勢,也加入了護河隊。慢慢地,周邊村莊的男女老少齊上陣,雙河鎮19個村莊現在有義務護河隊員2000多人。
“80歲的白叟,十幾歲的后生,大眾力量無窮大。愛水、護水,鄉民的善行義舉讓人感動!”給各村護河隊授旗時,雙河鎮黨委書記胡廣濤給大伙兒鞠了一躬。
這一躬,發自肺腑。為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雙河鎮關停了1個礦場、3個磚廠、5個飼養場,9家飼養大戶忍痛轉型。“鎮子謀求轉型,大眾鼎力相助。”胡廣濤感慨,“大家對‘綠水青山’的認知,也躍升了一個維度。”
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后,雙河鎮瞄準“稻田養魚”發力。高坪村去年修整好了配套的魚凼、有機稻田。春天稻谷抽綠,投進魚苗數萬尾,鯽魚、草魚、鯉魚悠游自在;轉瞬秋陽高照,高坪村稻香魚肥,每畝產量超過5000元。
“水質好不好,魚兒說了算。”胡廣濤告訴記者,雙河鎮共有稻田6500畝,其中稻魚種養已占一半。“大眾自發呵護的一方凈水,正換來雙河的金山銀山。”
對護水的傾慕與執著,不只是雙河。陜西漢中、健康、商洛3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首要水源地,境內漢江、丹江的年入庫水量284.7億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庫的70%。
“5年來,陜南數百萬大眾把‘保一江清水’作為義不容辭的頭等大事。”陜西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表明,“現在,縱觀漢丹江流域,水清如鏡。看護清水永續北上,陜西將繼續肩負起使命。”
本報記者 高 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