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心理學家進行了一場調查,總共有七萬名兒童參與了這次調研。起初,科學家是想研究二戰后家庭的影響。很多懷孕婦女參與了這次研究,經過了漫長的70年,橫跨五代人,心理學家最后得出一個結論:那些最終取得成功的孩子與他們先天的智商并沒有太大關系 ,主要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
相比現代和平年代人們的工作壓力,戰爭往往會帶給群眾極端壓力,表現的心理癥狀也是多樣的。在戰爭過程當中,軍人往往會出現一些精神障礙,即使戰爭結束,人們也會出現一種“戰場疲勞癥”。
表現為對外界反應減少,焦慮恐懼。情緒長期沮喪:比如戰友戰死,而自己獲救后產生的罪惡感,對同伴有攻擊性,與親人變得疏遠等。戰爭下人們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影響。
一代影響下一代,從小心靈健康、生活幸福和從小在痛苦中掙扎長大的孩子有什么區別,后,研究結果表明,家庭出身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
家庭經濟條件
不得不說,有錢確實可以避免很多心理問題,即使產生心理問題,也可以用錢去解決。家庭貧窮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主要體現在教育上。
三歲時,家庭貧窮的孩子就比家庭富裕的孩子落后整整一年。物質貧窮往往也會導致心理貧窮,窮人家的孩子多數自卑。有一個詞叫做貧窮陷阱。首先孩子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起人力資本的退化;長大一些后活動范圍和自由也會因為金錢限制,從而使他們游離于主流社會之外而日益邊緣化。
成年后又缺少物質資本的投入,許多賺錢的機會也無緣得到,最后因為窮,可能影響會影響到他們情緒和精神狀態,從而一蹶不振而荒度人生。
對于這個貧困陷阱,筆者深有體會,記得從小母親每天就在算計著怎么把一塊錢掰成兩塊花,滿腦子都是怎么用一塊錢買到兩塊錢一袋的鹽,五毛錢買到一塊錢一斤的土豆,去年過年,問父親為什么不出去走走,他說出去要花錢,還是待在家里比較好,因此筆者的父親永遠看不到更大的世界。
這一切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窮人的稀缺心理,《稀缺》一書就點明道,窮人家的孩子為什么越來越窮,富人家的孩子為什么越來越富,是因為他們不夠勤奮嗎?恰巧相反,而是因為他們過于勤奮。
當窮人的孩子對眼前的貧窮問題過于專注時,就無法有效規劃未來,從而在人生規劃和長遠的目標制定上有所欠缺。有種心理學效應叫做“馬太效應”,指的是這個世界上80%的財富都掌握在20%人的手里,從而出現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的兩極分化現象。所以說錢不是萬能的,但對一個家庭而言,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父母的素質
如果說一個家庭貧窮的孩子,有著一對積極樂觀向上的父母,那這個孩子無疑也是幸運的。不是說父母一定是智商特別高的人,而是父母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一個情緒平穩,心態豁達,行為理性的父母,會讓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相信大家還記得“楊麗娟事件”,楊麗娟為了和劉德華在一起,不惜傾家蕩產,其父其母也做出很多瘋狂的行為,當楊麗娟看著自己的父母為了自己不可實現的夢想而日益憔悴,賣腎,甚至自殺,她竟絲毫沒有羞愧心。
楊麗娟的父親有著高學歷,據說曾是高級教師,可是,他的教育素質和他的學歷并不成正比。其實有心理分析證明,楊麗娟一家人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精神問題,楊麗娟也是具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她是在溺愛環境下長大的,所以楊父即使有著較高的學歷,也沒有培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女兒。
某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社會調研,當時是由學校心理社團舉辦的,社團去進行一個街頭采訪:“你覺得活到現在,讓你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在采訪過程中,大部分人都表示自己并沒有感到幸福,有的也是說賺到了錢。
當然,采訪的對象都是一些商鋪里的人,從小到20歲,大到50歲,能對現狀滿意的寥寥無幾。直到筆者采訪了一個掃地的路邊工,老人滿臉皺紋,但笑得很慈祥,也很樂于接受我們的采訪,他表示,自己覺得現在就是最幸福的。
因為他有三個子女,都考上了985 211大學,馬上就要畢業也即將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子女們很孝順??吹嚼先藵M足的笑容。
我雖然不敢說老人能教給他的子女多么深奧的東西,但他知足常樂的心態,面對挫折永遠陽光的態度,一定是他的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寶藏。筆者以前認為這只是心靈雞湯,但事實就擺在眼前。
所以說父母的心理健康對孩子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的,這個影響甚至超過了經濟條件,筆者在做心理咨詢以及研究的過程中,聽到過很多處事樂觀但家里貧窮的老人,他們的子女都是非常優秀的,男孩子往往也繼承了父母遇挫樂觀的心態 ,女兒則嫁入了一個好的家庭。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這本書,適合很多初為人父人母的人觀看,也許原生家庭給人們的影響是不可磨滅的,就像二戰留給人們的心理陰影,但要避免那些惡果傳遞給下一代,打破這樣的強迫性重復,就真的要在教育上做很多功課。良好的家庭教育呵護著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希望這個世界上每一個孩子都能陽光幸福地長大。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前后黑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