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人怎么不養牛了#
過去,牛是農村家庭最重要的勞力,愛惜勝過子女,為何現在農村沒人養牛了?老牛消失不可怕,可怕的是農村沒人了。看完這幾點變化,你是否有些難過?
中國是一個傳統農耕社會,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開墾土地,種上莊稼。現代人吃牛肉,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可是在古代,如果私自殺牛,販賣牛肉,那是要判刑的。因為牛是一個家庭中,最重要的財產,能頂得上兩個壯勞力。
小時候,在家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放牛。早上上學前,要把家中水牛牽出去,讓它吃飽露水草,下午放學后,更要抓緊時間跑回來,接替父母放牛,好讓他們騰出手來,去干其他的農活。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農村的老牛越來越少,這幾年,幾乎消失不見。為何農民不愿意養牛了呢?
首先,種地的農民少了
過去大家都沒飯吃,也不可能跑到城里打工。幾億農民只能干一件事,面朝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農村千百年來的真實寫照。哪怕是放到現在,種地的農民依然是最辛苦的一群人。
在實行聯產責任制的前20年,農民種地積極性大漲,家家戶戶都要養頭牛,幫著開墾土地,種植莊稼,甚至拖著糧食去交公糧,到集鎮上去販賣山貨。
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在大多數人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后,農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家庭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狀況。此時依靠種地,顯然做不到這一點。
所以,越來越多的農民,放下鋤頭,擠上進城的火車,外出打工掙錢。農村土地拋荒,無人耕種,家里的老牛,也就沒什么用途了。小孩子要上學,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老年人無力種地,老牛只有被人賣掉這一條路可走。
我父親是村里少有堅持種地的農民,但家里的老牛,也在2005年賣掉了。我們家是當時村里最后一個賣牛的家庭,從此以后,村里就再也沒有一頭牛了。
其次,農用機械的應用普及
我父親一直沒有外出打工,老牛賣掉后,家里的田地仍需耕種,怎么辦?
父親并不擔心。
我老家地處山區,田地大多是梯田模式大型農用機械用不上,但小型機械卻沒問題。尤其是單人手扶犁田機的普及,徹底堵死了老牛的用武之地。
父親花了一千多塊錢,買了一臺。春耕時,一天就能解決家里一畝三分地的翻耕工作,比老牛還要快上三分。最重要的是,機械不占用多余時間,不需要像老牛那樣,一年四季,天天都要喂養。
農用機械即開即用,用完扔在墻角就行,根本不用管。比老牛效率高,還不用天天照應,誰都會選擇機械,淘汰老牛。
尤其是在農村基礎設施越來越健全的情況下,各種交通工具和農用器械,都能直接下到田間地頭,極大地提高了勞動效率。老農放棄老牛,在所難免。
再次,農業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結果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重中之重。盡管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越來越多的土地荒蕪,但種地的農民仍然大有人在。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日新月異,社會不斷發展,農業種植同樣逃不過這種規律,傳統的種植方式,正在被無情淘汰。如今的農業生產,已經到了新的階段。
現在的農村,雖然還有不少分散種植的小農模式存在,但大部分地區,正在往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的方向上走。這是一種趨勢,不可逆轉。
在這個大背景下,新型農業生產,已經用不上老牛,甚至用不上老農。以后種田,不懂知識,沒有文化,壓根行不通。
所以說,現在農村沒人養牛,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也避不開,如果不能跟上社會進步的速度,只能被無情碾壓,被社會淘汰。
現在,農村養雞養鴨、養豬養牛的農戶越來越少,即使養殖,也已經脫離了原來的功能,只剩下食用這唯一的用途。也不知道,這是幸福還是悲哀。
實際上,農村消失的不僅僅是老牛,更是越來越多的人。農村最嚴重的問題,是人口流失,是空心化,是年輕人越來越少,隨著而來的就是是土地的荒蕪,老牛的消失。
老牛消失不怕,可怕的是農村人都流失了,偌大的村莊,看不到一戶炊煙,才最可怕。
大家說對不對?你認為農村無人養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