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男生,一下課就睡覺,下課就覺得神清氣爽,對孩子說什么都行,就是提不起學習。否則,孩子會關門進屋,或者離家出走。為此,家長每天都要和學校老師溝通,但都沒有效果。 我媽媽每天都在以淚洗面,她擔心她的生活會結束。當我聽到這個案例時,我真的感到非常不舒服。雖然我之前沒有見過這個孩子,但我相信他一定經(jīng)歷了一些他覺得無法忍受的事情,他的父母也在受苦。 這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的一個熱門朋友圈。 為了說服一個任性的孩子去上學,一位母親別無選擇,只能跪在孩子面前,而孩子則坐在椅子上玩手機。 想必,面對孩子,媽媽們真的沒有辦法,但如果有一點好辦法,哪個媽媽會愿意給孩子下跪呢? 如果問學齡家長最擔心的是什么,很多家長都會回答孩子學習累了。在我們過去的印象中,孩子們只是去上學,放學后,他們只是回家玩。孩子的世界是純粹的幸福。然而,現(xiàn)在不同了。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厭學為例。孩子不學習,同時還伴隨著其他問題,比如叛逆、離家出走、自傷、傷人等等。 父母感覺現(xiàn)在帶孩子越來越難了!可是,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呢? 為什么孩子會厭學? 一般來說,孩子厭學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孩子確實在學習上有問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厭學只是孩子的一種表現(xiàn),或者說學習成為了孩子發(fā)泄情緒的載體,而不僅僅是因為孩子討厭學習。 我們來看第一個原因。孩子們厭倦學習是因為學習本身。 在很多家長眼里,學習是孩子人生的重中之重,只要學習成績好,什么都不是問題。但如果成績不好,其他方面都優(yōu)秀,那也是差生。 在這樣的認知前提下,孩子幾乎自然會產(chǎn)生對學習的抵觸情緒。畢竟沒有人愿意生活在高壓下。更何況,很多時候,即使你已經(jīng)很努力了,你的父母還是覺得你“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一旦發(fā)生這樣的比較,孩子會更容易感到挫敗,然后他們對學習的態(tài)度可想而知。 心理學領域有個專業(yè)術語叫習得性無助。意思是當一個人因為屢遭失敗或懲罰而對現(xiàn)實失去動力時,他會感到絕望和無助。 對于厭學的孩子也是如此。因為成績差,總是被批評,通過苦心經(jīng)營,成績有所提高。結果,家長和老師要么覺得被騙,要么警告孩子“你不能驕傲,這點小進步算不了什么”。 所有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你的努力沒有被看到”。 面對這樣的情況,孩子怎么會對學習感興趣呢?既然學習和得到評價沒有太大區(qū)別,那就沒必要努力了。 有些家長看到這種情況,可能會說:“我們厭學都是我們的錯。和孩子沒關系嗎?”不,當然,前面提到的這種厭學情緒和我們周圍人的態(tài)度有很大關系。 但是,厭學本身也證明了孩子的基礎相對薄弱,也就是說,孩子要想達到和別人一樣的水平,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究其原因,與孩子的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等有很大關系。 然而,父母仍然有很大的責任為孩子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原因。厭學不是因為學習。 有人說厭學就是厭世。真的這么嚴重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小啊是我遇到的非常討厭學校的學生之一。當時他媽媽帶他來找我的時候,提到學校的時候,我看到的不僅是孩子眼中的厭惡,甚至是仇恨。 孩子說:“他不僅不想上學,還想讓學校從地球上消失”。但僅僅是因為孩子不喜歡學習嗎?不是的。原來小啊總是很小,所以班上的學生都喜歡取笑他。一開始,小A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了不起。然而,隨著笑話的增多和他的態(tài)度,其他人變得越來越有勇氣,開始想盡一切辦法捉弄他。 肖說他從別人的行為中看到了惡意。因此,他每天都在努力防止別人傷害自己,但當一個人面對一群人時,他的力量終究是微弱的。在他反抗的過程中,他無法專心學習,老師對他的要求越來越差。 所以厭學是孩子最直接的表現(xiàn),但深層次的原因與學習關系不大,反而是對人際關系的一種恐懼。 研究證實,厭學與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關系,尤其是抑郁和焦慮。所以,當家長看到孩子厭學時,不應該只關注學習,而應該多思考與學習相關的事情。 比如在學校發(fā)生的負面事件,被欺負或者被欺負;我覺得不公平,所以用學習來“發(fā)泄憤怒”;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孩子認為只有成績不好,父母才會關注自己。叛逆,你越是指望我取得好成績,我越是不學習等等。 要解決孩子厭學的問題,找到原因是最關鍵的一步,而不是別的。 如果孩子厭學,家長能怎么辦? 如果孩子厭學,家長要格外警惕和關心,幫助孩子盡快解決問題。但是,家長要注意不要看到孩子厭學,而是要設定解決問題的目標,讓孩子的成績更好。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注意三件事,這往往比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那么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了解孩子厭學的真正原因。 就像上面提到的原因一樣,家長可以結合平時的觀察,嘗試找出孩子厭學的真正原因。如果家長不確定,可以和孩子聊聊,看看他們的答案是什么。 但是,如果孩子拒絕溝通,家長也可以嘗試帶孩子去找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或者孩子平時信任的人,看看孩子是否會表達。無論如何,父母只有在知道真實原因之后,才有可能做到“對癥下藥”,否則,很有可能,孩子會覺得父母并不理解自己,反而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其次,父母要調整自己的身份。 父母是否想過這個問題,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父母的身份應該是什么呢?是教師?是對手?是敵人?都不是,我們應該成為孩子的朋友,同盟。 這是什么意思呢?孩子雖然出現(xiàn)了問題,但是這并不代表這就是孩子的錯。 許多家長看到孩子厭學,就覺得孩子犯了大錯,心里看著著急,嘴上就一直在批評孩子。實際上,如果可以好好學習,可以成為年級第一,相信沒有一個孩子是不愿意的,但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出現(xiàn)了厭學,那父母就應該要與孩子一起面對。 支持孩子,理解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看到并且體會孩子的不容易,只有這樣,孩子才愿意對父母敞開心扉,父母也才會有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 第三,父母千萬不要操之過急。 每一次父母來咨詢孩子厭學問題的時候,最后都會問一句,“我家孩子什么時候會好呢?” 這個問題真的無法回答。我能理解父母急迫的心情,尤其是看到別人家孩子都能開開心心去上學,而自己家孩子每天在家無所事事,還抑郁焦慮的時候,巨大的無力感不僅會淹沒了孩子,父母也會被籠罩其中。 于是,父母就開始著急了。看到孩子今天認真地看了一頁書,就覺得孩子明天就可以上學了吧。看到孩子寫了一道題,就覺得孩子厭學的問題解決了吧。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出現(xiàn)今天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也無法一蹴而就。更何況孩子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我們想要一一解決,就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耐心來陪伴孩子重新成長。孩子才有可能從現(xiàn)在的困境中走出來。 厭學是一個危機,也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fā)展,但是,厭學也蘊藏著轉機,讓父母可以意識到孩子遇到的問題,從而站在孩子的角度重新看待世界,給自己也給孩子一個再次成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