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以來,隨著反壟斷持續開展,中國互聯網巨頭經歷了一次集體暴跌洗禮。
其中,阿里跌幅為30%,騰訊跌幅為37%,美團跌幅為51%,但最慘的還是短視頻第一股“快手”。
截至8月2日收盤,快手股價為110.80港元,市值4609億港元。短短半年來,其股價已從最高點417.8港元暴跌73%,總市值蒸發超1.2萬億港元。
寒氣逼人的趨勢面前,快手喜人的一季報也無濟于事。
5月24日,快手發布2021年一季度財報顯示,一季度實現總營收170億元,同比增長36%;一季度平均日活用戶2.95億,平均月活用戶5.20億,電商交易總額1185.59億元,同比大漲3倍。
坐擁5億鐵粉的快手,為何變成2021年最慘的互聯網巨頭?
壹
快手這波暴跌有內部、外部兩大因素,先來看內部的。
若從快手自身來看,它的股價本來就高估,現在屬于瘋狂過后的估值回歸。
今年2月5日,快手以“短視頻第一股”的身份登陸港股,股價當天暴漲160%,成為中國第五大互聯網公司,市值僅次于騰訊、阿里、美團、拼多多。
一周后,快手股價繼續暴漲30%,股價突破400港元大關,市值也飆升到1.7萬億港元,但它的輝煌定格在了那一周。
2020年正值全球放水,資本市場瘋狂追捧各行業巨頭,只要是個巨頭都能漲一波。快手作為短視頻第一股,那會也是當紅炸子雞。
快手IPO發行價定在每股115港元,對應市值也就5000億港元,可見快手還挺謙虛,知道自己幾斤幾兩。
但架不住投資者瘋狂,當時有140萬人搶購快手,凍資達到1.28萬億港元,相當于超額認購1200倍。
瘋狂的時代直接把其股價送上400港元之巔,認為自己只值115港元的快手,估計也是一臉懵逼。所以暴跌73%后的快手股價,才剛剛從狂熱回歸合理。
春節后因為流動性收緊預期,中國股市突然巨震,2020年雞犬升天的行情一去不復返,所有行業的巨頭,包括快手都進入估值回歸的陰跌之旅。
5月公布的一季報,更驗證了快手估值的虛高。
一季報顯示,快手營收170.2億元,同比是增長了36%,但環比下跌5.97%;日活用戶2.95億看著還行,其實2020年春節時快手日活就2.82億了;月活用戶5.2億,環比增長也只有9%。
更關鍵的是,快手一季度凈虧損49億元,仍未實現盈利。
從各項數據來看,快手的增長基本已看到天花板,短視頻紅利徹底結束。
站在快手背后的無數資本也知道這點,才推動連年巨虧的快手上市,趕上為期一周的短暫輝煌。
此外,財報還透露出快手另一隱憂:變現能力低下。
財報顯示,2021年一季度,快手銷售及營銷開支為117億元,同比大漲44%;而凈虧損49億元,比去年43.45億元。
也就是說,快手的營銷費用比去年花的更多了,但虧損卻在進一步擴大,商業變現能力在變差。
這是快手乃至整個互聯網層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外部因素。今年4月開始,中國股市進入新一輪上漲,但這次風格完全了。
去年雞犬升天的格局徹底遠去,只有新能源車、半導體、光伏等符合國家戰略的硬科技行業表現較好,像港股的互聯網巨頭基本沒能逆轉跌勢,騰訊、阿里、美團、快手從機構香餑餑成了過街老鼠。
這背后,其實是中國戰略路線的轉變。
貳
今年以來,我們看到很多政策變化,比如一邊扶持新能源車、半導體、光伏等行業,一邊對互聯網反壟斷,對樓市繼續遏制,對教育嚴加監管。
本質上講,這是從美國模式切換到德國模式。
過去10幾年,中國樓市、金融、互聯網蓬勃發展,金融業在GDP占比由2007年的5.6%上漲到2020年的8.3%,美國也從2007年的7.1%漲到8.2%。
唯獨德國,金融占比由2007年的4.6%降到2020年的3.8%,一直靠自己的高端制造業推動經濟發展,總體更為健康。
美國那種服務驅動經濟的模式,造就了一波人先富,也就是大家看到的樓市首富、互聯網首富、高收入的網紅、明星等等。
但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只支持少部分人先富,不然大家想想,樓市、互聯網、金融除了造富業內,對社會民生可有更大益處?
不但沒有,反而讓年輕人躺平。比如樓市、教育、醫療三大重壓下,年輕人開始晚婚晚育,最終導致新生兒數量暴跌。沒有人口一切都是虛無的,還怎么實現偉大復興。
反觀德國,沒有畸形的樓市,也沒有暴富神話的互聯網,只有健康、完整的制造業產業鏈。
當我們崇尚熱錢,忽視工人創造的價值時,德國藍領的收入、社會地位基本和白領相當,這才有了高精尖、不被卡脖子的德國制造。
所以我們開始從過去的效率至上轉向兼顧公平,經濟要發展,也要考慮社會公平、共同富裕。從美國模式到德國模式,一場深刻轉型已然開啟。
對應到現實中,就是樓市、互聯網、教育、醫療等行業進入調整,以后很難再有不合理的高利潤。
而新能源車、半導體、光伏這些代表高端制造、硬科技的方向,都是未來帶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希望,十四五階段必然大力扶持,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也驗證了這點。
每年7.30會議旨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這次重點強調了要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大勢在哪一目了然,就是高端制造、基礎科技。
在此背景下,互聯網的創富神話基本告一段落了。未來的中國互聯網依然會強大,因為這已經是基礎設施般的存在,社交、移動支付、電商等等的需求都還在。
但再想賺取高額利潤就很難了,尤其是還沒盈利能力的互聯網巨頭,更要面臨宏觀、微觀雙重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