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陳嘉音
“雙減”后的第一個周末
不上培訓班了
孩子們和家長們
都做了點什么?
是聽好爸爸讀一本書?
還是走出室外聽一堂“自然百科”?
甚至還可以用廢棄瓶蓋和筷子
給社區來一個“舊貌換新顏”……
在上海紅領巾的
“15分鐘幸福圈”里
隱藏著“共享育兒”的
多種打開方式
為了給孩子的周末賦能,上海團市委、市少工委聯合推出15分鐘共享育兒,快樂周末大手拉小手,和在滬的青年家長一起,發掘“雙減”后周末的無限種可能。
共享“父母”!
孩子更快樂、父母更輕松!
在社區能一起讀書、做手工
還能學說上海話?
靜安區臨汾路街道的孩子們
以后在周末也不怕無聊了!
這要得益于一群“好爸爸講師團”
發起人周浩有多重身份,他是業委會委員,也是一名全職爸爸。大家都喜歡叫他一聲“周爸”。在周浩的引領下,原本“潛水”的家長紛紛冒了出來自發組織互助育兒活動,充當少先隊員們課余時間的共享“父母”。
周浩認為,“雙減”能培養孩子的社區情感,也讓家長有了更多橫向交流的機會。“父母更輕松更平和了,孩子也更快樂,更有收獲和成長。這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周浩說道。
小區內的家長們以接龍方式在家長微信群內為孩子報名活動,而報名的家長們又自發輪流擔當志愿輔導員,籌劃日程安排,維持活動秩序。
部分社區探索“快樂雙休大轉盤”機制,即組建混齡的社區小隊,每周由1位隊員輪流擔任執行隊長,而其家長則作為志愿輔導員,協助執行隊長策劃活動。靜安區的“領巾小先鋒”已經在社區少工委中普及開來。
卓悅居居民區的自治品牌“媽媽議事會”已經成立5年了,每年都有層出不窮的親子活動。“雙減”后孩子周末怎么過?媽媽們坐不住了。最近,她們正忙著成立小區里的乒乓球社團。“乒乓球是小區呼聲最高的運動,剛好小區活動中心有一間球室,媽媽們想利用起來,讓孩子們在周末進行體育鍛煉。”發起人陳潔告訴記者。
一批有情懷、有熱情的青年家長
化身共享“父母”、校外輔導員
既滿足了孩子們
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期盼
也解決了雙職工家庭
帶孩子難的長期痛點!
共享資源!
家的N次方
在共享育兒的過程中
如果能把社區公共力量
引入孩子的撫育中
就能有效緩解青年家長的雞娃壓力
拓展少先隊員的成長空間!
社區是一個大家庭
不僅可以為孩子和家長提供場地
還能共享師資、搭建平臺
部分社區還有活動經費!
周末,在陽泉路健身廣場,少先隊員紛紛走進社區,重新認識生活的社區:樹上的知了、草叢間的蚱蜢長什么樣子?路邊的綠化樹木有什么特性?
臨汾路街道社區少工委主任陳央說,“課堂不一定要在學校里或者是屏幕中,也可以在家門口。”他們邀請區河道所工作人員擔任校外輔導員,家長擔任志愿者,共同引導少先隊員沉浸式學習互動體驗。
寶山團區委則為少先隊員“量身定制”了“社區小先生制”,幫助孩子們更好融入社區,和成人互動。
今后,寶山7.8萬余名少先隊員人手一本“社區小先生”通關護照,上面有12個與社區生活有關的闖關項目,包括最美清道夫、堆物GOGOGO、社區美容師等。每完成一項任務可以獲得一枚印章。
寶山鉑金華府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劉秋芬感嘆道:“這些闖關項目,本身就是基層社區治理的重要內容,過去沒有好辦法讓小朋友一起參加,社區小先生制創造了好機會,‘雙減’更是個好契機。”
“雙減”后的第一個周末,寶山社區小先生們帶著爸媽練攤、參加應急安全訓練、走訪獨居高齡老人、享受游戲大篷車。
共享幸福!
家門口的少先隊
上海正在積極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
致力于提升城市軟實力
如何在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內
實現輕松育兒
是衡量這座城市生活幸福感的標準之一!
“雙減”實施后
借助社區公共力量育兒
是一種值得關注的新方式
2021年暑假期間,上海少先隊的新實踐“15分鐘少先隊社區幸福活動圈”拉開帷幕。這是一場構建少先隊社會化工作體系的溫暖改革,著力打造“三圈育人”模式:一是外圈有活動場地,提供陣地支撐。二是中圈有活動場景,提供內容支撐。三是里圈有活動體驗,提供成效支撐。
社區在“雙減”大背景下,將作為平臺樞紐,充分發揮朋輩教育作用。在社區中可以把不同年齡的少先隊員聚到一起,形成混齡教育的環境。習慣了作為家庭中心的少年們,在這個由混齡伙伴組成的小社會里,學習著如何與他人溝通、協作。
另外一方面,在學校里更多的是同一個班級的同年孩子在一起,社區的混齡環境形成了非常有益的心理輔導作用。
浦東新區唐鎮中學的潘藝蕾表示:“有一次我考試沒考好,非常傷心。結果和鄰居姐姐一吐槽,發現她有一次考得比我還差,但她現在又迎頭趕上來了。她的故事讓我很受觸動。這樣聊一聊,我好像瞬間解壓了。這是爸爸媽媽和班里同學從來沒有帶給過我的感受。”
同時,社區少工委可以為少先隊員搭建交流、學習、展示的平臺,助力隊員全方位發展。例如,徐匯區斜土街道舉辦斜土少年說演講比賽,成立一支“童心協力”黨史宣講隊伍,讓隊員們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所了解的黨的光輝歷程、革命先烈故事、歷史文物故事等,抒發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
在汾西路261弄,有一面社區微更新兒童實踐墻。上面的花紋,是小區里的少先隊員利用廢棄瓶蓋和筷子制作而來的。活動發起人告訴記者,“一方面是廢棄瓶蓋的循環利用,另一方面也將環保、創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孩子的生活中。”。
“這個周末和平時的周末不一樣。”來自上海市靜安區科技小學的張悅晴告訴記者。以往,她總是和家長穿梭在語文、數學和英語的補習班里。但是今天,她化身小小志愿者,系上了圍裙,拿起了小刷子,和媽媽一起參與了小區微更新活動,給家門口的“彩虹椅”刷油漆。“這個椅子大家都可以坐,讓我很有成就感。”
目前,市少工委已在全市200多個街鎮建立社區少工委,并將持續通過組建社區大中小隊的方式,實現社區少先隊組織全覆蓋。接下來將推出“社區爭章15事”,家長可與自己街道所在的社區少工委聯系,提出需求或參與策劃社區少年兒童活動。
市少工委主任、市少先隊總輔導員趙國強老師提到:
‘15分鐘幸福圈’的探索,就是為‘雙減’后少先隊員就近就便開展活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15分鐘內不只是孩子和家長的生活圈,更是他們的幸福圈。讓社區成為’雙減’后的樂園,讓幸福從這里出發。
這個沒有補習班的周末
你的孩子是如何安排的?
或者你希望
能有些什么活動可以讓孩子參加?
留言區里等你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