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學習筆記:科學很容易把人干廢掉,你知道嗎?
前段時間《科學》雜志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說胖子靠運動消耗的熱量的效率低;人越胖,身體對運動造成的熱量消耗打折就越厲害,同樣的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瘦子消耗的熱量要比胖子多。
這算是給想要通過運動減肥的胖子致命一擊,致命到連和菜頭這樣努力的胖子大V也忍不住發文吐槽+自我心理按摩。
文末和菜頭表示:
《科學》雜志的兩篇論文一出籠,胖子們的處境就變得很艱難。借口沒有了,原先的努力方向也不成立了,感覺一切都又回到了原點。我自己也沒有什么好辦法,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像現在這樣寫篇文章,把新消息通報一下。一邊維持目前的斷食+低碳+鍛煉方案,一邊等著其他胖子的覺醒和新發現。如果始終等不到,那么我就打算戒了《科學》雜志,這也是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對此我回復:
這就是科學的真相:一會這樣一會那樣,不斷在被證偽。但是作為個人,如果教條地追逐科學成果作為自己行事準則,很容易被科學肢解得破碎且狂躁,會變成典型的科學犧牲品。所以戒《科學》雜志是很合理的行為。
這個回復獲得了很多人的認同,和菜頭還表示感謝。但是我猜其中有大部分人以為我是在開玩笑,是在吐槽和搞笑,其實不是,我是真的很認真地表達一個很重要的現代人生存技巧——什么時候不應該遵循科學。
如果這個說法不太能接受,那么我換一個更全面的說法——如何恰當地與科學相處。
很多人默認科學就是可信的、實在的,甚至就是真理;同時又認為越新的科學越可信,越“真”。是這樣吧?
其實這已經自相矛盾了——既然科學是真理,它就不應該存在新、老的區別,真理就應該出現就不變、始終穩定,變來變去還真什么理?
所以科學并不是真理。
而科學成果之所以變來變去,是因為科學一大重要內核所致——證偽。科學成果之所以比其他成果(比如經驗、技術)有效,是因為科學成果自發出來的那一刻起,就要無條件接受證偽,必須想盡一切方法去否定它,直到暫時實在沒法否定,就接受這個結果是“科學的”。
經驗、技術什么的可經不起這種證偽,所以經驗、技術不科學。
很多人因為“科技”這個詞,又默認技術也是科學,這完全大錯特錯。
技術只不過是科學結果在特定情況下的應用,有的時候甚至夾雜了經驗、估計、猜測……以及各種說不清的東西,比如:
這是行業標準《公路斜拉橋設計規范》(JTG/T3365-01—2020),這個規范規定了斜拉橋應該怎么設計。斜拉橋跨度大、難度高、重要性極高,橋梁安全關乎很多人命,這種規范你猜科不科學?
這是規范第七章關于風雨振的部分。規范明確表示:
斜拉索的風雨振是斜拉索的風致振動中最強烈的一種振動。上海楊浦大橋尾索在風雨作用下也發生過強烈振動,振幅超過1m,因此,在斜拉橋的設計中需要考慮斜拉索的風雨振動。如上所述,由于斜拉索的風雨振原因復雜,至今斜拉索風雨振的機理并未清楚,仍在研究探討之中。
這段話有兩個重點:1、風雨振很強烈,對橋梁安全性影響很大設計時必須考慮;2、機理不清楚。
后面給出了一個看起來很“科學”的公式,三階偏微分方程,但其實只不過是估算公式,來源于經驗。
這么人命關天的東西居然靠的是估計、經驗來處理,居然不科學,是不是很出乎你的預料?
其實只要搞技術的人都知道,這種不科學的東西在各種標準里廣泛存在,包括更要命的醫療行業。
這是在一定科學基礎認知上,對目前成果和經驗的應用,用來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這叫技術。
我相信這個問題橋梁專家、流體動力學科學家、斷裂力學科學家都在不斷研究,都有新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上,正如本文開頭所說的胖子減肥研究發表在《科學》期刊上一樣。但是為什么標準不馬上采納,把最新研究成果拿來用?甚至可以說標準“戒”了學術期刊?
因為學術期刊上最新發表的東西,只不過是按照科學的方式進行的探索,通俗來說就是“科學的生瓜蛋子”。這些成果往往還沒有經過后面各種人和事件的檢驗、證偽,還不能保證非常靠譜,有的時候還沒有經驗、估計靠譜。
科學家的目標的探索未知,他們發現一個問題就要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去探索,既然是探索當然有成功有失敗、有對有錯,因此科學最新成果只代表了科學的進展,但并不能保證正確、適用。
而技術的目標是解決問題。雖然現代技術基本上基于科學,但是科學觸及不到、無法研究的東西很多,這些東西當中有一大部分是必須解決的問題,這時候只能不那么科學,先有效再說。
科學必須給出一個邏輯上(往往是數學層面)嚴格的證明,但是有的問題連怎么用邏輯描述都做不到。用經驗解決了問題,但是沒法用邏輯說清楚經驗是怎么解決問題的,這個經驗就不科學。
那么對于一個人來說,你是要解決問題呢,還是要探索未知?你睜開眼就面臨無數問題,不解決問題就活不下去,但是你完全可以不探索未知。
如果把追逐科學最新成果當成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必然會被新的科學成果不斷證偽,會不得不反復改變自己的理念,人缺乏行事和認知的一貫性,會反復否定之前的自己。
要知道否定自我是很痛苦的,科學是純理性的產物,人不是,人在自我否定的時候產生巨大痛苦可能比死還難受,這種痛苦還要經常出現,當然會像我回復和菜頭說的人會變得破碎且狂躁,會變成典型的科學犧牲品。
所以如果你不是科學工作者,完全沒必要追逐最新科學成果,更不應該把最新科學成果當行事準則甚至真理,否則一定會遭遇科學肢解,變成一個科學腦纏。
你應該與最新科學成果保持距離,遠遠觀望就好,看有沒有新的成果證偽老的;你應該應用經歷時間檢驗的成果,但也不必把它們當真理——誰還能保證它將來不被證偽呢?
這才是與科學相處的恰當姿勢,這才是我對和菜頭說戒《科學》雜志合理的原因。
對于一個胖子來說,我管你科學家怎么發論文,我自己努力健身總是好的,我不管運動消耗熱量速率是不是真比瘦子低,但是只要我運動就能健康,體重就有下降,起碼這些是確定的吧?運動就能解決我自己最實在的問題,那不就好了?我難道還要因為一個科研成果就不過我自己的生活、不追尋我的人生目標了?要知道科學經歷了幾百年發展才有現在的成果,作為人你一輩子能有多少年?
當然這還是在科學家客觀、科學的基礎上。科學家也是人,也會受到各種影響,包括但不限于宗教信仰、價值觀、政治勢力、金錢……美國早前不是有很多科學家為糖業站臺,寫論文“證明”糖比油健康嗎?
最后:覺得西醫很科學的人,趕緊去翻翻看國家、行業標準,里面有多少經驗、估計的東西,有多少科學根本說不清的東西,這些東西跟《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的本質區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