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達榮
直播帶貨賣垃圾,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用直播帶貨賣垃圾來減少垃圾,這獨樹一幟的想法讓“西藏G318公路特產墻”直播和公益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在萬物皆可帶貨的年頭,點開一個直播間之前,你永遠也說不準主播們會賣的是衣服、農產品、智能手機,還是……垃圾。
在西藏G318公路邊上的特產墻
今年初,美麗公約公益行動曾在青藏公路旁發起過一場“垃圾”直播。在大大的“西藏G318公路特產墻”上,裝著一種不太受歡迎的“特產”_塑料瓶,被志愿者按照顏色細心分成四類。每位進入直播間的觀眾,只需要花費0.5元,就可以拍下其中一件。
眾所周知,這些“特產”本不屬于西藏風景的一部分,但游人們的行動力,還沒完全跟上對藏地的熱情。單在2021年,被游客留在西藏的塑料瓶便高達3.6億個。要清理這些被遺落在高原上的塑料瓶,志愿者只能通過翻山越嶺的地毯式行動,在峭壁和山林之間一個一個撿拾起來,再分類集中、轉運回收、粉碎包裝,運回內地進行無害化處理。那0.5元,便是處理一個塑料瓶所需要的平均成本。
2021年,騰訊新聞螢火計劃拍攝我國人的一天,場景中為扎西崗村美麗公約志愿者在318沿線清理垃圾。
史寧發起的美麗公約,事實上就是替進藏游客“負重前行”的清道夫,通過一年超過2000次的志愿者清理行動,在318進藏公路建立垃圾集中和分類站等工作,守護藏地的純凈。據史寧透露,自美麗公約發起以來,參與行動的志愿者已經超過200萬人次。
高頻次的清理行動,運營成本自然水漲船高。史寧坦言,美麗公約如今仍然處于相對“拮據”的狀態,運營資金大部分來自網上募捐,以及相關部門的專項補貼,運營壓力較大。四個全職工作人員的工資,最高不過四千多塊。好在,從外地遠道而來的志愿者,會自費承擔個人往返西藏的交通支出,美麗公約在西藏的志愿者基地,則負責會提供食宿和培訓。
在一頭扎進公益之前,史寧原本是一位北京的企業高管。按照原定的人生軌道,這位旅游達人今天的生活,大概率會擁有更多讓人艷羨的“體面”。但在多個城市、鄉村和景點中看到過種種旅游不文明現象之后,史寧卻暗下決心,“駛離”了原先的人生軌道,成為保護環境的先行者、引領者和傳道者。
2013年,在經過一年調研之后,美麗公約首先在北京落地。八年之間,史寧懷著對家人的愧疚,背負著志愿者的安全責任,以一年出差兩百多天的工作節奏和外人難以想象的壓力,將美麗公約帶出北京,走到大理、上海、廣州,讓象征保護環境的美麗公約藍絲帶出現在鳥巢,傳遞到洱海,在胡楊林中迎風飄揚。
兩年后,美麗公約開始走進西藏。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史寧和另外兩位發起人,在2015年先后發起“美麗公約擦亮天路活動” 和“美麗公約藍絲帶活動”。從那時起,藏區就成為了美麗公約“撿垃圾”的主要戰場。
2016年,美麗公約發展標志性的事件。國家旅游局主辦發起了藍絲帶擦亮天路成都啟動儀式。標志著美麗公約的成績得到政府部門的認可。
“愛碧水藍天、愛健康快樂、愛主動互助、愛誠信買賣、不大聲喧嘩、不亂丟垃圾、不亂躺亂臥、不亂刻亂畫、遵守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規定、尊重當地人的習慣、信仰、風俗”,這是參與“美麗公約”的游客與旅游從業者莊嚴的約定。作為發起人,史寧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用行動帶動他人,喚起人們文明旅游的意識,進而形成良好的旅游習慣。
因此,對史寧來說,即便公益注定是一件“拮據”的事,那一場“垃圾”直播最重要的意義,也不在于微不足道的0.5元,而是通過直觀呈現的垃圾數量,用貼近大眾的方式,從源頭上提高游客文明旅游的意識。況且,對于常年出沒在天路上的志愿者而言,拾起的那些不屬于西藏的“特產”,又何止是塑料瓶?從煙頭、紙巾、安全套、破輪胎到泡面碗,每個稍有常識的游客都能想象得到,這些西藏“特產”背后有著多么嚴重的垃圾污染問題和生態保護壓力。
美麗公約西藏G318特產墻獲得美好公益大會年度美好發聲榮譽
美麗公約全國活動部部長殷澤魁
幸運的是,史寧的理想正在成為現實。有心人應該會發現,我國游客身上“不文明”的標簽,在近幾年被“撕下”了不少。而據美麗公約統計,自2015年進入藏地以來,青藏公路沿線的垃圾已經減少了40_。史寧及其同道者的不懈努力,正在切實為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以及可持續的環境改善公益行動,帶來越發廣泛深遠的啟示與影響。
減少垃圾,環保從今天做起!
↑↑↑識別上圖小程序碼,支持在西藏的他們
(采訪對象_我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美麗公約專項基金發起人/主任史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