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立秋”已經過去,“處暑”即將到來,秋收倒計時已經開啟。農諺曰_“立秋處暑好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這句農諺是什么意思呢?前半句的“好陣頭”指什么?后半句的“三秋”究竟是多長時間?下面和各位朋友一起討論交流。
一、“立秋處暑好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是什么意思?
2021年立秋是公歷8月7日14點53分,農歷6月29日,立秋已經過去三天。“處暑”是公歷8月23日5點34分,農歷7月16日,再過11天就是“處暑”。秋糧是否豐收,與立秋處暑的雨水多少大有關系。那么,“立秋處暑好陣頭,三秋天氣雨水多”是什么意思呢?
“陣頭”本意是指閩南和臺灣地區流行的一種民間技藝,有“車鼓、桃花過渡、牛犁、布馬、踩高蹺、宋江陣、八家陣、龍陣、獅陣”等各種行陣。俗語里的意思是指下雨前的雷鳴電閃,降雨很大。整句意思是,如果立秋處暑那天降雨,秋天雨水就會很多。
二、“三秋”究竟多長時間?
關于“三秋”的解釋有很多。有人說“三秋”就是“三年”,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有人說,“三秋”就是秋天的“三個月”,有人說,“三秋”指秋天的第三個月,就是農歷9月。那么,“三秋”究竟是多長時間呢?
“三秋”最早出自于《詩經.采葛》_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其中“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就是現在“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成語的出處。從這里看,“三秋”不是指三個月,也不是指三年,而應該是三個秋天,一個秋天是三個月,三個秋天是九個月,比三個月多,比一年少。當然,對于文藝作品的理解,不能用數學方法,這里的“三秋”指時間很長,一個人思念她喜愛的人,感覺時間特別的長,一個是虛指。
其實,“三秋”有三種解釋_第一、指秋天的三個月,孟秋(農歷7月)、仲秋(農歷8月)、季秋(農歷9月)。第二、指秋天的第三個月,也就是季秋農歷9月。第三、三個秋天,實際上也就是三年,因為,古代莊稼大都是秋天收獲,一年收獲一次。“三秋”究竟指多長時間,要看具體語境。在“三秋雨水多”這句農諺里應該指整個秋天三個月。
三、立秋處暑多雨好嗎?
那么,立秋處暑雨水多好嗎?我們知道,莊稼生長有兩個階段,一是發芽長苗拔節階段,一個是開花授粉結籽飽滿階段。立秋和處暑兩個節氣應該是秋作物開花授粉結籽飽滿階段,具體說,立秋前后是秋作物授粉、結籽階段,需要充足的陽光和雨水,所以,立秋雨水多對秋作物開花授粉結籽大有好處,而處暑到白露節氣,秋作物已經結籽,前期雨水充足,現在只需要陽光充足,光合作用制造養分,讓籽粒飽滿就好,如果雨水太多,氣溫太低,缺乏光合作用,籽粒就不會飽滿,影響收成。所以,立秋前后雨水多對秋作物有好處,處暑以后到白露,秋作物最需要陽光,雨水多就不好了。
總之,“立秋處暑好陣頭,三秋天氣雨水多”,有一定道理,立秋雨水多對秋作物有利,處暑以后雨水多就不好了,影響秋作物子粒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