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預警_本文內容既冷僻又硬核,趣味性稍差,但如果能堅持到最后,相信會增加不少談資。
尺寸,作為一種傳統長度單位,幾千年來一直規矩著我國人的衣食住行,即使已經改為公制的今天,也仍然存在于人們的口語之中。但是,如果較真的問一句_你真知道尺寸都是多長嗎?恐怕你還真不一定知道正確答案。
我有個朋友剛入木坑的時候喜歡用尺寸做活兒,說按尺寸找吉數,做出來的東西兆頭好。當時我淡淡地說一句,你把兩只尺比對一下。
于是他照做了,你猜怎么著?兩把卷尺中的寸,長度竟然不一樣!
在現代木工領域,尺寸有三種標準_英制尺寸、日制尺寸、以及中制尺寸。其中,英制和日制相對明確,而中制尺寸則是一團亂麻難以梳理。所以,我國的木工愛好者可能是各行業中,唯一一個能接觸到各種亂七八糟長度單位的群體了吧。
一、英制尺寸
英制單位脫胎于古羅馬,由那個現在已經既不大,又不英,又不帝國的大英帝國推廣全球,但人家現在已經棄用了。仍然堅持使用的,除了外國以外,剩下的都是幾個毫無存在感的小國。
這是一張采用英制單位的家具圖紙,估計任何我國人都會因為換算而抓狂。比如我就曾經試圖把英制圖紙轉換成公制,結果小數點后無窮無盡的數字直接把我干懵了。
直到我看到了英制的尺子以后才發現,試圖把英制換成公制是一種多么愚蠢的行為!
從這個尺子可以看出,英制單位從底層邏輯開始,就與公制有著天壤之別。公制長度單位是十進制,1厘米下面的單位是1毫米;我國市尺和日本尺都是十進制,尺下有寸,寸下有分,分下有厘。
而英制長度卻是12進制,1英尺_12英寸,而英寸卻沒有下一級單位。為了進行更細致的測量,只好只好不停地除以2、除以2、除以2……最終以1/2的指數來細分。大家說,這個腦回路是不是很新奇?
英制長度與公制換算很容易查到,網上有現成的在線換算器。1英尺_30.48公分,1英尺_12英寸,所以1英寸等于2.54公分。
英制單位另一個更廣泛應用是北美進口的木材,奇葩邏輯更明顯。北美木材的厚度單位是英寸,但卻是以1/4英寸的倍數來表達。比如1英寸,人家表示為4/4",兩英寸就是8/4”。常見的厚度還有4/4”、5/4”、6/4”等。
寬度則采用四舍五入標準來確定每一塊板材的寬度。例如_標示為4”的產品,實際寬度可能是3.5英寸到4.5英寸之間。而日常商業板材的常規寬度一般在4”至8”之間,12”以上的板寬較少。
而長度單位通常以英尺為單位,通常為4’(1.22M)到16’(4.88M)之間,以7’、8’、9’、10’長度最為普遍,長度超過12’的板材較少。
二、日制尺寸
日式的尺寸源自于我國。飛鳥時代的大寶元年頒布了《大寶律令》(公元701年),將我國的尺寸正式引入到日本。當時引入的尺有兩種,一種是八寸的小尺,另一種是十寸的大尺。但小尺在我國和日本都不怎么用,而大尺在江戶時代開始就穩定保持在目前的長度。
但是后來發現,民間常用的竹木制的竹尺和木匠用的曲尺之間有約4厘的差距(原因還要從我國找,后邊會講到),所以1875年(明治8年)平均確定了現在的1尺_10/33米,也就是約等于0.303米,1尺_10寸,那么1日寸就是3.03厘米。
順便說一下日本的傳統長度單位。日本的傳統長度單位由大到小分為八級,分別是_里、丁(町)、丈、間、尺、寸、分、釐(厘)。1里為36丁,1丁為36丈或60間,1丈為10尺,1間為6尺,1尺為10寸,1寸為10分,1分為10釐。1釐為1/33厘米即0.0303厘米。
所以,我們常說得寸八刨,實際寬度應該為3.03+3.03×0.8_54.54mm。注意,這個寬度指的是刨刃與木材接觸部分的寬度,也就是滿刨后的刨花寬度。理論如此,但實際上,現在的寸八刨的刃寬約2寸3分5厘,寸六刨約2寸2分,寸四刨約1寸8分,那為什么分別叫寸八、寸六、寸四呢。這里還有一個鯨尺的故事,以后我們單獨聊。
由于歷史原因,現在臺灣省所稱的臺尺臺寸,實際上就是日尺日寸。
三、我國傳統尺寸
與英制和日制相比,我國傳統尺寸要復雜得多。我查了一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尺寸的實際長度都各不相同。
由上圖可以看到,在各朝代中,單單一個尺,就分為許多種,什么骨尺、銅尺、中尺、王尺、后尺、大尺、小尺、星歷尺、裁衣尺、量地尺、營造尺等等。當年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努力完全白干了,如果他老人家在天有靈,估計氣得能從墳墓里坐起來。
前文講過,唐代傳入日本的大尺和小尺之間有4厘米的差距,而上圖中卻顯示,唐代的大尺與小尺卻有6厘米的差距。這就是史料的記載不同了,這也加劇了度量衡考據的難度。
我國現行的市制,即市斤市尺制度,確立于1930年1月1日,由當時的國民政府基于國際單位制,改革原有的營造尺庫平制而成。
1930年(民國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度量衡法》,其第二條_“中華民國度量衡采用萬國公制為標準制,并暫設輔制稱曰市用制。”其第五條_“市用制長度以米三分之一為市尺(簡作尺),重量以公斤二分之一為市斤(簡作斤),容量以升為市升(簡作升),一斤分為十六兩,一千五百尺定為一里,六千平方尺定為一畝,其余均以十進。”
新我國成立以后,仍然保留了市制的度量衡用法,但為了使用方法,將一斤16兩改為10兩。從1977年開始,國家開始淡化市制單位在正式場合的使用。1984年2月27日《國務院關于在我國統一實行法定計量單位的命令》_“二、我國目前在人民生活中采用的市制計量單位,可以延續使用到1990年,1990年底以前要完成向國家法定計量單位的過渡。農田土地面積計量單位的改革,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訂改革方案,另行公布。”
所以,我國的1市尺是1米的1/3,約等于33.3公分,那么1市寸就約等于3.33公分。但到現在,除了斤和畝還在民間繼續使用外,其余的市制單位已經很難見到了。
四、材分制、斗口制
如果提及傳統建筑中的尺寸,那就不得不先提一下古建的模數制。
我國傳統建筑有三大法式,分別是_宋代的《營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則例》和吳地的《營造法原》。業余愛好者最常接觸的則是前兩種。
宋代度量尺采用的是營造尺和材分等級兩種依據。宋代1營造尺大約等于31.2厘米。材分制則是一種以材料廣度為度量單位的模數制度。
清代建筑度量采用的是營造尺和斗口制。清營造尺大約等31.96厘米,通常取32厘米。而斗口制是一種以斗口寬度為度量單位的模數制度。
無論是宋代還是清代,都將營造尺用于丈量房屋的長寬高等大尺度的表達。而所謂的模數制,本質上是一種比例尺_用來控制建筑規模等級和丈量木構件規格大小的比例尺。
這張圖是材分制的圖解,也是古建入門的第一個門檻,也是個大門檻。對古建產生興趣的人中,估計有一大半都被這張圖擋在門外。你在圖中可以看到許多具體的尺寸,什么幾尺幾寸幾分之類,貌似很明確很具體的樣子。但是,當你翻篇再往后看,一連串的幾分幾分直接把你弄懵!
而清代的斗口制就簡單多了,所有組件都按照斗口寬度的倍數來表達。
《工程做法則例》卷二十八述, “凡算斗科上升、斗、栱、翹等件,長短、高厚尺寸,俱以平身科迎面安翹昂斗口寬尺寸為法核算。”
這是大斗,箭頭所指的方向就是度量單位_斗口_
這是以斗口為單位的計算方法_
對于業余古建愛好者來說,斗口制是一種十分方便的入門工具。
假如我們將斗口設定為1公分,那么上面的單翹單昂五踩平身科總尺寸差不多就應該是高11.2公分,寬18公分左右。這樣看來,斗拱是不是一下子簡單了許多。
最后聊一個八卦,有人說清代之所以將材分制改為斗口制,是因為經過上千年的消耗,到清代后匠人們實在找不到足夠大的木料了。也不知道這個說法是真是假 。
五、營造用尺
之所以將營造用尺單列出來聊,一是因為營造尺的使用領域太封閉,很少有人了解;二是因為營造尺實在太特殊,特殊到至今也沒一個準確的長度標準。
營造尺,有時又會稱為魯班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魯班尺都是營造尺,原因下文中會解釋。
東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石紅超,在其2005年發表的碩士論文《蘇南浙南傳統建筑小木作匠藝研究》中,通過對二十多位當地老匠人的調研,認真地研究了蘇南地區小木作匠人們的工具及工藝,其中對營造尺有過詳細的記錄。
蘇南的傳統建筑營造尺是魯班尺,在蘇南又稱為大木尺,也就是曲尺。蘇南魯班尺的尺度標準據蘇州的張銀根師傅介紹有兩種說法_一種是《營造法原》中1尺_27.5公分,另一種是1尺約等于27.9公分;而李金明師傅說他使用的魯班尺為1尺_28.2公分。可見在蘇南并不存在絕對統一的魯班尺標準,不過大致在28公分左右,只要一個營造團隊的內部都以當首師傅的尺為標準即可,我訪談的師傅基本上都在28公分。
而浙南的魯班尺同蘇南一樣也不是很統一,如_泰順張來票師傅的魯班尺1米_3尺6寸,芙蓉村的陳繼填師傅的魯班尺1米_3尺七寸,瑞安繆喜弟師傅的魯班尺1米_3尺七寸,總體來說浙南的魯班尺大概1米_3尺7寸到3尺6寸,即1尺_27-28公分。
由此可見,在傳統營造領域,尺和寸的標準絕對是一筆糊涂賬。這種情況直到70年代,才逐漸被公制米尺所取代。
那么問題來了,做活兒要是沒有一個準確尺寸,那如何實現多人協作呢?
在每一個古建營造現場,都會有一個首領,被尊稱為匠首,也有叫掌線師傅或掌墨師傅,通常由手藝高超、德高望重的老匠人擔當。在開工之前,匠首會憑借自己的經驗制作一樣關鍵工具_杖桿。自此后,不管多大的工地,所有的尺寸標準,都由這只杖桿確定,而杖桿的標準就是匠首使用的營造尺。
咦,不是說不同工匠所使用的營造尺長度都不一樣嗎?
是不一樣,但是別忘了,一個工地可是只有一個匠首的,他手里的尺一樣就行了。由他確定一個斗口寬度,剩下的就按照這個寬度的倍數干就完了。于是,同一個建筑的部件可以互換,但不同地點的建筑就不一定了。
正是這個原因,有人說,雖然我國古代建筑發展得極為成熟,凡事皆有成例可循,但是正是這種完備,反而阻礙了創新和進步,使得我國古建幾千年來從沒有產生過本質上的變化。
至于有沒有道理,大家自己品吧。
六、現代魯班卷尺
網上出售魯班尺的商家很多,這是我在網上隨便找到的一張圖。按照賣家的解釋,這里面分為四種尺。但是,如果你認真讀過上面的文章的話就會發現,這里面至少有一個嚴重錯誤。
首先,圖片中標注的臺灣尺也就是日本尺是不對的。日本尺的10寸,換算成公制應該是30.3公分,但是這里只有25公分多一點,所以上面的寸應該是英寸。
而在這張圖中,1寸的位置對應著3公分多一點,所以這才是日本寸。當然,如果對應的是3.3公分,那就是我國寸了。
其次,第二行中的文字是魯班尺還是門公尺,這就不好說了。門公尺,又叫門光尺,是專門用來計算門窗吉數。網上也有把門公尺稱文公尺的,說文公是與魯班齊名的能工巧匠,還編了一套二匠相爭的故事,這就是以訛傳訛了。
而第三行的丁蘭尺,分為大行道和小行道。大行道用于寺廟建筑,而小行道則屬于“你懂的”之類的用途。
門公尺和丁蘭尺都不是一種基于數學的、可量化的計數測量工具,而是一種基于原始哲學的神秘學規范,她們的使用邏輯是_我不需要知道到底有多寬多長,只要到了這個刻度范圍我的心里就舒服了。
這就是典型的感性思維了,而世界的本源是數學,以數學為基礎的理性思維才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最有力武器。從這方面來講,傳統我國無法產生現代科學也就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了。
對于魯班尺、門公尺和丁蘭尺我了解不多,不過這幾種玩意現在很少有人用了,也沒必要研究太透。
好了,今天的話題就聊到這里。我是愛侃木頭的老嚴,關注我,一起了解木頭背后的故事。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