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_愿父母都懂得放手_能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_養出優秀有主見的孩子。
作者_慢熱的喜(爸媽精讀作者)
心理學家陳海賢老師分享過一個故事.
女兒在上幼兒園的時候_班上有一位小朋友總是要求她不可以跟誰玩_一定要和我玩之類的_這導致了女兒很怕這個小朋友。
和她在一起女兒玩的很不痛快_因為總是要顧忌到她。
面對女兒的困擾_他是這樣說的_
“這個小朋友是老師派來專門給你上一課的_而這個課的名字就叫怎么聽見自己的聲音_怎樣去玩自己想玩的東西_怎樣才能不受這些東西的干擾?!?/span>
告訴孩子聽見自己的聲音很重要_學者陳丹青曾說_
“不從眾、保持獨立人格、堅守個人的價值觀_這在我國_非常難?!?/span>
一個孩子之所以很難不從眾_保持獨立_正是因為身邊各種各樣的聲音太多了_以至于他們很難聽見自己的聲音。
赫爾曼黑塞說_
“對于每個人而言_真正的職業只有一個_那就是找到自我_然后在心中堅守其一生_全心全意_永不停息?!?/span>
華裔作家伍綺詩的作品《無聲告白》中_詹姆斯是位外國華裔_雖然畢業于哈佛_但身邊的人始終戴著有色眼鏡看他。
詹姆斯希望女兒莉迪亞可以成為社交達人_擁有很多朋友。
但事與愿違_莉迪亞和哥哥內斯作為學校里僅有的兩個華裔學生_也被視作異類_很難融入白人孩子的群體_學習上媽媽也對莉迪亞提出高要求。
為了迎合父母_莉迪亞在家總是裝出一副乖乖女的模樣_對于父母對各種聲音_她都回答_“是的、是的、是的?!?/span>
每天晚上還要裝模作樣給同學打電話_偽裝成父母理想中的樣子。
而哥哥內斯不一樣_他是一個很堅持自我的人。
父親不支持他熱愛航天科學_但他依然每天與“對接適配器、濺落、遠地點”等術語作伴_在自己的熱愛里找尋樂趣。
妹妹只聽得到父母的聲音_為了迎合父母_她選擇忽視自己_導致最后迷失了自己_只能通過自殺的方式來擺脫父母的期待。
父母如果總是給孩子的束縛和要求太多_不給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和自主做決定的權利的話_那么孩子自然會在這些聲音和要求中_迷失自己_成為一個沒主見的人。
想培養一個有主見的孩子_從減少對孩子的要求開始_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_尊重孩子的真實想法_為孩子托底_而不是當控制欲強的父母。
韓國作家李柳楠_曾是韓國著名小學_首爾明新小學的校長_是家長們擠破頭都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她帶的優秀教師。
她的兒子在全校排名前三_女兒就讀于知名女校_所有人都羨慕她事業與家庭雙成功_很多年來_她都沉浸在“一級教師、一級媽媽”的滿足感中…
她是如何摘得這些頭銜的呢?
為了把兒子培養成“完美兒子”_她為孩子報了很多補習班_替孩子做選舉籌劃_讓孩子進入學生會_一步一步地給孩子規劃自己認為的“完美路線”_再控制孩子按著計劃行走。
剝奪孩子的愛好_命令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_從來不傾聽孩子的心聲。
剛開始_孩子選擇變成“媽媽想要他們成為的那個人”為了避免令媽媽困擾的情緒出現_為了避免被批評_為了避免遭受懲罰。
但孩子越是選擇忽視自己內心的聲音_親子關系就向崩潰走近一步。
最終_兄妹二人相繼退學_女兒崩潰自殘_兒子變得不再聽話_親子關系從此冰凍_只留下一個手足無措的母親和兩個找不到出口的孩子。
長期處于父母控制下的孩子_會慢慢失去主見_迷失自己_容易屈服于他人的控制。
如果長期受到這樣的侵犯_最終會忽視或無視自己的內心世界_長期處在自我分裂的狀態中。
更甚至會拋棄自我_不再按照自己的感受來完善自己_而是依據別人的觀點、評價來扮演自己_從外部世界來認定自己。
同時_他們也會以這樣的方式對待其他人_無視他人_不去理解和考慮別人的想法。慢慢與社會脫節_無法與人相處。
著名心理學家許添盛曾說_
一切問題都根源于父母用控制代替尊重_用命令代替啟發_用懷疑代替信任_讓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_找不到愛。
聽不到內心聲音的孩子_聽不到愛_而站在他們背后的_是變態控制的父母。
如心理學家李雪所說_“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_孩子一生都將在哪里體會到痛苦?!?/span>
控制欲強的父母_養不出有主見的孩子。
《追風箏的人》里有這樣一句話_孩子不是圖畫冊_父母不能只顧著畫上自己的色彩。
真正的愛_從來都不是以愛的名義控制和綁架孩子_而是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
想要培養有主見的孩子_家長們可以試試這三個方法_
1、擺脫對孩子的身份期待
臺劇《媽媽手中的遙控器》中_小偉的媽媽希望孩子成為她理想的樣子_用遙控器控制孩子的人生。
從飲食起居到思想行為_小偉都要按照媽媽的想法來。
孩子被控制但無法呼吸_媽媽卻不以為然_甚至還說_你現在恨我沒關系_將來_你一定會感謝我的。
孩子無奈妥協_變成了“聽話”的孩子_也活成了媽媽想要的樣子_對媽媽卻沒有絲毫的“感謝”_只有無盡的痛苦和無力。
英國倫敦大學做過一項研究_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人_會造成終生的傷害_長大后獨立性差_依賴性強_無論在哪個階段_幸福指數都更低。
孩子在父母的壓迫下_天性或多或少會被壓制_逐漸喪失自我判斷能力_變得膽小依賴_沒有主見_遇到問題時_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_也很難形成自己的獨立人格。
一個孩子若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_便很難找到活著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父母只有擺脫對孩子的身份期待_孩子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2、鼓勵孩子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意愿
去年“留守女孩選擇考古”在網上引起熱議_許多人認為考古專業過于冷門_就業狹窄還賺錢少_而女孩的父親卻和這些不支持的呼聲相反_他非常支持女兒。
在接受采訪時_父親說網友們評論的他也會擔心_但是孩子對待金錢看得淡_他也認為有自己的主見_做喜歡的事會開心很多。
心里擔心孩子的未來_但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
教育學者王人平說_
鼓勵孩子學會傾聽自己的聲音的過程_就是幫助孩子構建自我的過程。
孩子的情緒和愿望本身都是沒有對錯的_父母要做的_是教會孩子用文明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需求和意見_而不是去否定和壓制。
3、做孩子的好教練
網上看到過一位寶媽分享的故事_她的孩子是個28周的早產兒_出生時沒有自主呼吸_戴了就是90多天的氧氣機_左右腦都是最高級別的腦出血_后來又有了腦積水和小腦囊腫。
雖然脫離了生命危險_但孩子腦損傷卻一直存在。
孩子4個月的時候_媽媽開始帶她去參加早教班_剛開始_孩子根本無法跟上同齡孩子的任何活動_全程呆呆地看著_有時稍微大一點的聲音孩子都會感到害怕而大哭。
即便是這樣_這位媽媽也從來不放棄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老師讓其他小朋友收拾玩具_在詢問孩子的意愿后_她會盡可能讓孩子去嘗試。
她說_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_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_我們都會有意或者無意地去給他們“歸類”或者貼上標簽。
因為早產和腦出血_大家都會覺得“她是不行的”。對于足月健康孩子_我們其實也會這么做_“我家積木搭得好”;“我家坐不定_不愛讀繪本”。
這樣的評價過程中_我們自己已經幫孩子關上或者打開了一扇門。”
因為積木搭得好_所以一直表揚_所以一直給孩子買各種積木_自然孩子積木搭得越來越好。
因為不愛讀繪本_就時不時嘮叨孩子_然后嘗試了幾次_家長也就放棄了_于是孩子真的就不愛讀繪本了。
很多時候_孩子一開始表現出的“不喜歡”也許只是性格慢熱_也許只是今天不在狀態。
但后來導致他們真的不喜歡了_可能反而是我們家長在這個過程中表現的態度_也許是負面的評價_也許是失望的表情_也許是我們比孩子更早地放棄了。
好的父母應該是教練型的_會最大化地激發孩子的潛力。
如果父母都不愿意看見孩子的潛力_習慣性為孩子做主_那就等于自己局限了孩子_剝奪了孩子的主見。
愿父母都懂得放手_能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_養出優秀有主見的孩子。
作者簡介_慢熱的喜_爸媽精讀專欄作者_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_未經授權_不得轉載_侵權必究
注_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_如有侵權_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