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午餐時段,蒲黃榆地鐵站附近的連鎖快餐店南城香,除了不斷進店取餐的外賣騎手,還有4位坐在桌邊就餐的顧客。
相比往日,店里的室內桌椅數量大幅減少。小小的單桌之間拉開了一段距離,顧客各占一桌,全部背靠墻壁,面朝同一個方向用餐。
近日,市商務局制定疫情期間餐飲服務單位經營服務指引3.0版,其中進一步明確了顧客就餐和餐廳服務細節,如“就餐人員不得面對面吃飯,餐桌間隔要在一米以上”等。如今,這些規定執行得如何,又有哪些細節需要改進?本報記者探訪了京城多家已開業餐飲企業。
快餐小店
新規落實難 “頭頂頭”仍現
南城香快餐店的玻璃門上,張貼著鼓勵打包、排隊間隔一米以上、疫情期間一人一桌等諸多提示。
剛在這里吃完飯的黃女士推門離開,就住在附近的她,平時經常叫這家外賣。“看到它家桌椅已經間隔開了,還是挺放心的,就順便快吃快走吧。”
而在去年改造完成的物美玉蜓廣場,聚集了諸多網紅小吃、人氣餐館,加之還有時尚店鋪、生活超市等元素,到訪顧客“逛”的意味顯得更為濃厚。
一家重慶小面店內,餐桌已經明顯拉開了距離,撤掉的桌椅堆放在角落處,余下的餐桌只有不到10張。但其中一多半都是顧客相對而坐,幾乎需要“頭頂頭”用餐。還有一對年輕情侶更是“擠”在一塊堆兒,邊親密地交談邊等著上菜。
另一家相距不遠的云南米線店內,情況也是類似。這里的桌椅不能移動且餐位距離不足一米,但相鄰幾桌都有顧客就餐,且也有面對面就餐狀況。
“地方實在不夠,隔桌就餐我們這兒也坐不下幾桌了。”“互相認識的顧客要坐一起,我們也不可能說不同意啊。”面對記者詢問,店員表示在空間有限的快餐小店,嚴格按規定控制顧客就餐難度太大。
外帶打包
缺少“一米線” 等餐“人擠人”
上午10點,小李來到位于右安門橋北的星巴克咖啡店,5分鐘前,他剛剛通過手機下單了一杯咖啡。
位于商場一層的星巴克咖啡店,如今只有西門開著,推開兩道大門進店后,小李發現店里已經站著三個等待取咖啡的顧客。偌大的店面,如今空蕩蕩,只剩柜臺一端被商家用桌椅隔開,擺放上包裝袋、自取刀叉,形成了兩三平方米大小的“取餐空間”。
“這肯定人與人間隔不到一米。”等了兩分鐘,小李端著咖啡走出了星巴克,隨即又有兩名取餐的顧客進入。由于咖啡等商品制作需要等待,即便是在手機上下單,顧客也可能需要等待。于是店面的取餐處反而成了人員相對密集之處,“現在店員不管打包了,自己打包更慢,經常要排隊。”
與此同時,由于店面的取餐處只是店員臨時隔開的空間,地面上并無一米線等標識。等待咖啡的空當,幾位顧客甚至還要聊上幾句。
“不光是這兒,現在很多商家都是取餐的地方最擠。”消費者孫先生表示,不少咖啡廳、快餐店取消堂食的同時,也關閉了就餐區域,于是店面門前的取餐處,就成了人員聚集處。“大家都比較關注店里怎么坐,是不是衛生安全,門口反而有點忽視。”
事實上,提供取餐服務的店面并非沒有足夠的空間。小李建議,商家可以多開放一些區域,方便顧客有間隔的排隊等待。“商家細節上多注意一些,我們也會配合的。”
連鎖餐廳
有公筷公勺
人多可分桌
相比快餐店,連鎖餐廳綠茶占地面積較大。記者探訪時店內共有三桌客人,因桌椅不能移動,服務員帶位時會有意識地以隔開餐桌的方式安排顧客就座。雖然店內提供紙質菜單,服務員還特意提醒,顧客可以掃描桌面上的二維碼進行點餐。
不多時,又有三位客人進店用餐。落座后一位男士主動表示“咱們坐遠點兒,拉開距離”,并示意服務員拿來一張板凳擺在桌頭一側。“行啦,再遠夾不到菜啦!”其中一位女士打趣。
對于“就餐不得面對面”“餐桌間隔一米以上”等規則,該店工作人員表示,店內都是四人餐桌、兩人坐一側的設計,因桌子較為寬大,即便面對面也還是能保證一定距離,所以目前并沒有勸說顧客避免面對面。“如果達到3個人,咱們會建議像剛才那桌客人一樣,在桌頭這邊坐一位。”他又指指遠處一對帶著一個小女孩的老夫婦,“但像老人家帶孩子的,也不可能讓他們分開坐。”
而如果就餐人數達到四位,工作人員會建議客人分桌用餐,并會盡量安排兩張較近的餐桌。“我們也提供公勺公筷,把您點的菜分開放在兩張桌上都是可以的,當然肯定也要看顧客的意愿。”
對于商家的貼心服務,有顧客表示認可,也有顧客認為,相比“一人一桌”,還是拉開彼此餐桌距離更靠譜。“這時候同事、朋友為了娛樂消遣的‘約飯’其實不多,大部分還是家人用餐,天天在家都一起吃,出門的話還有必要分開吃嗎?”
本報記者 魏婧 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