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寒池@北京
編輯:翟 睿@北京
因在一場電話直播會議中請來“假高管”解讀公司基本面而被相關上市公司負責人當場“打假”,華創證券正陷入一場輿論的漩渦。這場匪夷所思的鬧劇,不僅讓華創證券遭遇到行業人士的群嘲,更隨著事態的不斷發展,也驚動證監會并于2月21日正式宣布啟動對該事件進行調查。
“經核實相關機構和個人存在違規行為的,將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2月21日下午,證監會在其官網就有關事件發布有信息稱。
此前的2月19日晚間8點,在由華創證券傳媒研究小組召開的電話會議上,華創證券對外宣稱邀請了近期火爆二級市場的上市企業星期六(002291.SZ)子公司遙望網絡某陳姓高管,就在該高管正向投資者侃侃而談2019年度各板塊利潤情況以及2020年業績目標時,遙望網絡董秘馬超突然現身會議并直指“遙望網絡中層以上就沒有陳姓”、“不要這樣誤導投資者”,以及公司從未披露過年度和月度目標。在馬超的質疑下,場面一度陷入尷尬,該會議的召集者和主持人在毫無招架之力的連續追問之下,也只好承認,所謂陳姓高管身份確系偽造,最后不得不辯稱“假嘉賓”是通過“專家庫”邀請,自己并沒有核實過身份。
“負責主導牽頭舉行這場會議的的確是華創證券傳媒組組長兼首席分析師分析潘文韜,他也就是在電話會議的主持人,也正是他在電話會議中將這位所謂的來自遙望的高管‘陳總’介紹給大家的,而且還以‘拋磚引玉’的由頭與這位陳總進行多輪信息互動,在一問一答之間,這位陳總便透露了諸多‘干貨’。”一位在當晚參加了該場電話會議的機構投資者向叩叩財訊透露。
在被來自遙望網絡的真高管現場打假之后,隨著相關信息的流出,外界更多的將輿論的焦點集中在會議后半段中馬超“怒懟”潘文韜和“假高管”發出的“打假靈魂十連問”。但實際上,會議開場“假高管”陳總對于遙望網絡的點評尤其是與潘文韜之間的互動信息以及邀請這位高層專家的真實渠道才更值得注意,而這也將成為監管層調查的重點。
“這個所謂的陳總點評遙望網絡的信息內容到底來自何方?據遙望董秘稱從未披露過的一些數據和信息,那么這些內容是信口開河肆意編造還是有所出處?潘文韜與所謂的陳總在會議前是否曾就會議的有關內容進行過溝通?二人間一問一答式互動是事先溝通確認過的還是現場臨時發揮?陳總的邀請渠道到底來自于哪里?到底是不是如潘文韜在其后的追問中稱的來自‘專家庫’和第三方機構的邀請?”一位接近于監管層的知情人士表示,正是在潘與“假高管”其后的互動回答中,“假專家”透露了許多投資者眼中的“干貨”,而這些“干貨”在監管層看來則是非常“敏感”的有關上市公司未公開的內幕信息。
“如果真的是來自第三方機構邀請,對華創證券而言,其可能也是受害者,其可能負有對專家身份審核不嚴的責任,但如果華創證券方一早便知道對方身份,那便可能涉及到共同設局欺騙投資者的行為。”上述知情人士坦言。
“從目前種種跡象表明,我們一些投資人私下交流認為,這個‘假高管’很可能并非來自第三方機構邀請,而潘文韜等人應該在此之前便清楚該人的真實身份。從現場情況看,其與潘文韜的互動更像是一場事前串聯過的‘雙簧’。”上述參加了該場電話會議的投資者認為。
事后據華創證券發布的聲明稱,該次涉事的研究員已經被停職,而據其核查,該次被邀請來參加電話會議的“假高管”為曾擔任遙望網絡“微小盟”平臺產品經理的顧晨某。
據叩叩財訊調查獲悉,這位顧晨某并非所謂業內資深人士,更遑論所謂的高管和專家,其或出生于1993年前后,年僅27歲,自2015年大學本科畢業之后參加工作至今也不到五年時間,其真實身份目前或為杭州一家專注于為汽車4S店提供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員工。除此之外,顧晨某還有另一個重要身份,那便是潘文韜的大學校友和師弟。
1)看漏“牛股”的冒險一搏?
在2月19日華創證券分析師潘文韜牽頭舉行的電話會議現場,潘文韜在所謂的“陳總”大體介紹完遙望的情況后,以“代投資者”提問的名義接連拋出了三個問題與“陳總”互動。第一個問題是目前的肺炎疫情對公司和MCN行業的影響,第二個則是公司MCN業務層面的人員構成以及2020年的人員規劃。
如果說前兩個問題,假高管的回答還算中規中矩并無太大的“越界”,到了第三個問題,這位“陳總”的回答“坦蕩”得讓當天接入電話會議的投資者幾乎都大吃一驚。
潘文韜對“陳總”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有關遙望網絡公司2019年的業績以及2020年三塊業務的業績預期。在聽完潘文韜的提問后,“陳總”顯然對這些問題都是有備而來,隨口便不假思索地侃侃而談:“我先回答一下去年我們的利潤情況吧,19年的話,微信這邊是1.5億利潤,游戲的廣告代理這塊是3、4000萬,這一塊一直比較穩定,帶貨這一塊的話總的是有4、5000萬”、“今年的KPI我們內部定的是月均做到2億,一年的話24億、25億這樣子。”
“這樣的預測是非常敏感的內容,星期六的利潤目前有近90%都是來自于遙望網絡,母公司星期六目前并未披露有關2019年的財務數據,也未有預測2020年的數據。在這樣的場合,以遙望網絡公司高管身份的方式來披露這些數據,是違反上市公司信披規定的。涉及到內幕信息。”上述參與了該場會議的投資者繼續強調稱,“如果說一個所謂的上市公司高管、專家不了解監管規定,但潘文韜作為一個券商的首席分析師是不可能不了解這些規定的,其還能毫無遮掩地直接提問引導,這讓我們當時非常震驚。”
按照“陳總”在該次電話會議上給出的2019年遙望網絡利潤來看,2019年總利潤將達到2.2億-2.4億之間,這一數據信息顯然對于遙望網絡母公司——星期六而言更是異常重磅。
據2018年星期六收購遙望網絡的有關重組方案顯示,星期六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杭州遙望網絡股份有限公司4679萬股股份,占遙望網絡總股本的88.5651%,交易價格為17.71億元。
根據當時交易雙方簽署的《業績承諾補償協議》,2018年、2019年和2020年遙望網絡扣非歸母凈利潤分別不低于1.6億元、2.1億元、2.6億元。
2018年遙望網絡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達1.68億元,幾乎是剛好踏著紅線完成業績承諾。
再看二級市場星期六的近期表現。2019年12月13日,行情啟動以來,星期六的股價在42個交易日內已經上漲了288.61%,在同期所有A股中排名第9,如果剔除近期上市的新股,則排名第2。在這波漲勢洶洶牛氣中,2019年遙望網絡能否完成業績承諾,也成為了目前影響星期六股價后續走勢的最大風險。
據早前星期六2019年半年報顯示,遙望網絡在2019年3月22日至2019年6月末的約3個月時間內,實現凈利潤4678.72萬元,若按此數據年化后,其2019年可能實現凈利潤約1.87億元,這與2.1億元的承諾值尚有一定差距。如果一旦難以完成業績承諾,星期六將可能面對的還有十余億的商譽減值風險,這將大大影響星期六的財務會計數據。
“按照‘陳總’在電話會議上的所言,遙望完成今年的業績承諾是完全不成問題的,這也就意味著市場對星期六潛在的風險則被解除。”上述參與當日會議的投資人坦言。
不過,據叩叩財訊查閱公開的券商研究報告顯示,雖然此次電話會議為華創證券“神秘”而“緊急”地召開,但潘文韜等人在此前卻并未公開發表過研究報告推薦星期六,也就是說星期六在短短一個多月股價上漲近300%,潘文韜的團隊作為傳媒組研究分析師卻在機構面前“踏空”了這支大牛股。
“這或許就是潘文韜團隊為何會冒險啟用‘假高管’的動機吧。”上述機參與會議的投資人士表示,看“漏”了牛股,為了挽回在機構投資者中的“面子”,才不得不“冒險一搏”。
此外,令人驚訝的是,據遙望網絡董秘馬超在該次電話會議現場透露的信息顯示,這已經不是近期華創證券首次啟用“假高管”向投資者發布虛假的有關星期六和遙望網絡的相關信息。
“大家都是在市場上求生存的人,如果有一次,我能夠可以理解,也進行了溝通,但我非常不理解為什么會有第二次。”馬超在該次電話會議現場滿含怒氣卻又無奈地說道。
2)“師弟”顧晨某
“顧某的確曾在遙望網絡任職,但其并不是遙望的高管,為下屬平臺的產品經理,何況他只在遙望網絡工作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因在試用期內未獲轉正而已離職。”一位接近于遙望網絡的有關人士向叩叩財訊回憶稱,顧某于在2018年3月底進入遙望網絡工作,試用期6個月,但因工作表現與崗位并不合適,同年9月12日便已經離開遙望網絡另謀他職,迄今已經一年半時間。
“即使顧某如今依然在遙望網絡,以他的職位級別,也不可能知道2019年整個遙望網絡的財務數據和2020年的一些規劃布局的。”上述接近遙望網絡的有關人士稱。
“這些數據的來源,有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就是這位假高管胡亂編造,另一種可能是其通過某種渠道獲得了有關數據,與潘文韜以一問一答‘雙簧’的方式通過其口說出來。”上述機構投資者表示,“但無論哪一種方式,這位‘高管’與華創證券方面都負有難以推卸的責任。”
據叩叩財訊調查,在全球某知名的職業社交和招聘平臺上,的確曾有一份署名為顧晨某且任職單位為杭州遙望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經理的簡歷。
不過在點開該簡歷的鏈接之后,該份簡歷的主人則或因為未能通過在遙望網絡的試用期并未正式入職,已經將其在遙望網絡的工作經歷刪除。但據其簡歷顯示,其在2018年3月的確從其此前的一家企業離職。
據這份來自于該社交求職平臺的簡歷顯示,顧晨某本科學歷,2015年大學畢業后,其進入某商旅電子商務公司擔任運營經理一職,2017年又曾在杭州某共享電單車企業負責APP的維護與開發,并于2018年3月從該企業離職,而他目前其在杭州另一家科技企業擔任產品經理一職。
公開資料顯示,顧晨某目前就職的企業成立于2015年6月,為專業服務于汽車4S店的互聯網公司,稱致力于為4S店有效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擴大利潤來源,提升客戶體驗。
更值得注意的是,顧晨某與潘文韜還是校友和師弟。
據顧晨某上傳到上述平臺的簡歷顯示,其2011年至2015年就讀于同濟大學本科。而潘文韜也同樣來自于同濟大學,其2016年畢業于同濟大學獲得金融學碩士。
“從當天晚上電話會議現場假高管身份被揭穿后潘文韜的表現來看,潘和顧二人應該是比較熟悉的。”上述參會的機構投資人士表示,在當晚遙望網絡高層現場“打臉”假高管并不斷擺出不容狡辯的事實,這對于假高管的身份無疑已經板上釘釘地應證,馬超怒斥其“誤導投資者,整一堆假數據”,并宣布“從今天開始華創證券所有關于遙望的信息大家都不要相信”后,“如果真的是第三方平臺替其邀請的,潘完全可以在第一時間將責任劃分清楚,但其除了向遙望高層道歉外,另一邊卻反而開口維護假專家稱‘這邊是我不好,不能怪專家’。”
“因為有些專家的身份比較敏感,在發生了一些爭論問題后,保護專家‘信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個所謂的專家拿著假數據、假身份欺騙投資者,潘也作為一個受害者,其不能怪專家的‘保護’表態就有點奇怪了。”上述投資人士認為。
2月22日,叩叩財訊曾就上述信息致電潘文韜意欲向其求證,但其電話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
3)火速上位的首席分析師是怎么煉成的?
或許如果沒有2月19日的這起電話會議“翻車門”事件,哪怕是最為資深的市場人士對如今的華創證券研究所傳媒組也并不會有多少認知和了解,而外界便更不可能知曉的是,如今深陷“翻車門”丑聞的分析師潘文韜更是一位僅用一年時間便從助理研究員火速上位至首席分析師的奇跡締造者。
“在前幾年,一位分析師要成為行業首席,即使有諸多市場認可的獎項加身,要熬到行業首席也至少要數年時間去打磨。”一位已經從券商分析師行業離職轉行的市場人士感嘆道。
據潘文韜在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上的執業經歷顯示,其2016年從同濟大學畢業后,便進入了國金證券,次年3月正式加盟華創證券,在2018年7月之前,其執業崗位皆為一般證券業務,并未有證券投資咨詢業務從業執照的許可。
“潘文韜進入華創證券后,一直沒有獲得證券投資咨詢業務執照,在研究所的傳媒組一直擔任最為低級的助理研究員,直到2018年7月,其才正式獲得證券投資咨詢執業執照從而轉崗為正式研究員。”華創證券的一位內部人士透露。
但就在其剛剛獲得證券投資咨詢執業執照不到一年時間,至少在2019年7月之前,潘文韜便從當初的助理研究員轉身上任成為了華創證券傳媒組組長兼首席分析師。但與之火箭般提升速度并不想匹配的是,工作4年來,這位在短期內突然創造晉升奇跡的分析師卻從未有任何重要的行業獎項加持,甚至連“新財富”提名都從未得見。不過諷刺的是,就在2020年1月,某知名財經網站將其第一屆分析師評選中的新銳分析師第一名頒發給了他。
“潘文韜火速上位的背后是這幾年華創證券分析師團隊凋敝的縮影,也是目前整個分析師行業‘人才’流失現狀的一個折射。”上述華創證券內部人士坦言。
在潘文韜之前,擔任華創證券傳媒組組長兼首席分析師的為謝晨,謝可謂是傳媒互聯網明星分析師,他曾兩度入圍新財富最佳分析師。
據叩叩財訊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謝晨本科畢業于南開大學數學與應用專業,研究生則擁有復旦大學國際貿易學碩士學位。謝產業出身,早年間在東方傳媒集團(SMG)工作。2018年10月,在華創證券任職5年之后,謝晨從華創證券離職而加盟了一家FA公司負責其研究所事務。
與謝晨同期在華創證券傳媒組出任聯席首席分析師的還有李妍,其曾在2014年至2016年間獲得新財富分析師第五名、第三名和第四名。
而李妍也同樣在謝晨離職后不久也于2018年10月從華創證券請辭。
當年李妍的離職還曾引起業界不小的震動。
這位在業內被稱為“兔皇”的美女銷售在離開華創證券后,竟然加盟了浙商證券從事銷售業務,負責浙商證券在上海區域機構銷售工作,這也被市場人士評為“A股分析師轉銷售第一人”。
“一方面分析師行業近年來人才流失嚴重,尤其是中小券商,很難留得住人才;另一方面,賣方研究行業正面臨大變革,大券商多側重增強對內服務,但中小券商研究的生存難度顯然更大,這使得原本并不直接產生收益的券商研究所在近年來紛紛轉型的同時,也對分析師們提出了諸多業績考核,其中分倉傭金就成了對分析師業績考核的最重要指標。為了完成諸多業績指標,許多券商分析師甚至摒棄了價值挖掘的研究初衷,不是從謹慎、敬畏、扎實過硬的業務專業能力著手,而是紛紛無所不用其極的甚至動用旁門左道的方式,以爭取機構投資者的‘派點’,其中便產生了諸多亂象。”上述已經從分析師職位離職轉行的資深市場人士分析認為,華創證券此次的電話“翻車門”事故便是這種亂象引發的事故之一。
正如遙望高管在該次電話會議現場“怒懟”的那樣,這不是華創證券首次在電話會議中啟用“假高管”冒牌,而華創證券也并非是近年來首家在電話會議中遭遇到外界“假專家”、“假高層”質疑的券商。
不知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三年多之前的國泰君安的“假滴滴高層”事件?這起與如今華創證券幾乎如出一轍的“假高管”事件在當年也可謂爭論一時。唯一不同的是,滴滴方面是因為媒體對該次電話會議的報道才獲悉自己被“冒名”了。
2016年8月1日下午,滴滴出行官方宣布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國泰君安在第一時間稱為了幫助客戶更好地理解此戰略事項的重要影響與意義,于是邀請了“滴滴公司副總裁張總”于次日上午8時出席電話會議解讀交流有關事件。
但在該電話會議召開后不僅,隨著有關新聞報道的面世,滴滴方面突然公開表示,稱發言者并非其副總裁張貝,此人是冒充的,并要求國泰君安方面就該事件道歉。
在滴滴與國泰君安方面經過數日的交涉后,同年8月5日,國泰君安終于公開發布道歉聲明,承認經內部核實,并未邀請過滴滴出行公司現任副總裁張貝參加電話會議,由第三方服務公司邀請參加當天電話會議的“滴滴副總裁張總”并非滴滴出行公司現任員工,亦未擔任副總裁職位,該人士在電話交流會議上發表的觀點和言論與其身份和事實不符。
不過,在上述道歉聲明發布的同時,國泰君安方面還表示已經就該事件與滴滴方面達成了充分諒解。
不過當年由于并未有監管層介入調查該事件,所以即使近四年過去了,國泰君安所邀請的這位滴滴張總其真實身份到底是什么?其又是如何通過第三方服務公司邀請的?在邀請時第三方公司與券商是否進行身份核實?如何核實身份的?事發后雙方又是如何區分責任?這種種疑團到現在依然還是一個未解之謎。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