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型翻車現場!券商電話會竟請了個假專家,董秘潛伏其中現身打假,這家公司躺槍大跌!券商回應:停職問責
券商研究江湖是非多,一向低調的華創證券因電話會議“翻車”而登上微博熱搜,這令業內始料未及。
2月19日晚間,華創證券傳媒團隊召開電話會議,“遙望網絡專家”現身與主持人侃侃而談,卻被遙望董秘當場打臉,認為專家造假、介紹情況不實,現場交流情緒激動。該電話交流現場錄音也在網絡上廣為流傳。
在電話會議引起市場渲染大波之后,2月20日午間,華創證券發布解釋聲明,稱邀請參會嘉賓系遙望網絡前產品經理,但未掌握及核實此人已離職的信息。華創證券表示,已經責令研究員停職并啟動問責機制,將嚴格盡職調查、會議交流、會議紀要和研究報告的合規審核,強化內控管理。
受此影響,前期積累了較大漲幅的星期六,2月20日早盤低開,盤中暴跌逾6%。截至收盤,星期六跌3.5%,報27元/股。
華創證券聲明:邀請專家已離職
在電話會議引起市場渲染大波之后,2月20日午間,華創證券第一時間對券商中國做出聲明,對此次事故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說明。
經華創證券初步調查,2月19日晚20:00,華創證券研究所傳媒研究小組舉辦面向機構投資者的行業交流電話會,主題是MCN行業概況和業務模式等。邀請參會介紹情況的是經第三方專家公司推薦、曾擔任遙望網絡“微小盟”平臺產品經理的顧晨某,但華創證券相關責任人員并未掌握和核實其已從遙望網絡離職的情況。
在電話會議中,主持會議的傳媒研究員潘文韜對其以“遙望網絡專家”身份進行了介紹,會中遙望網絡董事會秘書馬超對此人身份提出了質疑。現經與遙望網絡進行溝通核實,確認顧晨某已從該公司離職。
在對事故的追責上,華創證券表示,已經責令研究員停職并啟動問責機制,整頓作風紀律,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嚴格盡職調查、會議交流、會議紀要和研究報告的合規審核,強化內控管理。對此次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特以致歉。
這也解釋了電話會議中馬超及一眾吃瓜群眾的疑問,“遙望中層以上就沒有姓陳的”,而主持人潘文韜介紹專家疑為“晨總”,與此次華創證券給出的“顧晨某”相符。不過,“微小盟”平臺產品經理的身份,既非馬超認為的“中層以上”,至于是否屬于“遙望網絡專家”,能否得到業內和投資者的認可,尚屬未知數。
對于電話錄音中透露,馬超聲稱類似的事情此前已有發生。“有一次我能夠理解,我們也進行了一些溝通,但我非常不理解為什么會有第二次。”
對此,據知情人士透露,“之前潘這邊跟這名專家(指顧晨某)有過溝通,寫過一個交流紀要,馬通過渠道看到了紀要后要求刪除,并不是之前就有過電話會議,只是個一對一訪談。之前專家講的內容還不錯,的確不了解已經離職的消息。”
據新京報報道,遙望網絡方面表示,該名“專家”在2018年3月29日至2018年9月12日在遙望擔任過產品經理,因不滿足試用期要求已經離職,后續與該公司沒有任何業務往來。
如真如華創證券介紹,只是因對專家身份核查不嚴造成的“烏龍”,那么此次事件給研究所和華創證券帶來的名譽損失以及后續公司上下進行的調查和處理,實在是得不償失。
“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有券商研究人士指出,對于規范的公司來說,在追責研究所責任之外,還要進行全面核查,“例如是否提前給大公司有過推票行為、自營等部門信息隔離是否到位,華創會做到哪一步還說不好。”
另一方面,這也是此次業內對華創傳媒“假專家”問題最大的質疑。如果未出現來自當事人的現身“打假”,那么來自“專家”對上市公司情況的侃侃而談,將對投資者造成怎樣的影響?是否會被認為是上市公司內部“放消息”?又是否屬于上市公司的信披違規?這或許也是當事人情緒激動乃至爆粗口的原因。
電話會議上演“全武行”
“大家好,如需提問,請先話機上的星號鍵再按數字一,當聽到語音提示后即可發言。”在電話會議助理甜美的機械女聲語音提示結束后,尾號為“5216”的提問者拍案而起,讓這場電話會議走向沉默的高潮。
2月19日晚間,華創證券傳媒團隊召開電話會議,稱邀請到“某龍頭MCN公司運營總監”作為參會嘉賓,并散出“英雄帖”,對MCN及公司運營近況進行解讀。
從電話會議流出的錄音信息來看,會議前期,主持人與陳(音)總溝通了遙望網絡2019年的業務發展情況,包括知識付費、微信業務、廣告資源、快手等平臺情況等內容。期間,雙方重點交流了對MSN行業的看法以及對公司業務的影響,并相關板塊貢獻業績以及KPI進行介紹。
電話會議錄音來自券商中國00:0016:08
“高能”環節出現在晚上9分30秒之后的環節,在賓主盡歡完成交流提問后,主持人開始詢問投資者是否有感興趣的話題,上文中尷尬的情況就此展開。有自稱為“遙望馬超”的男聲直斥電話會議中的專家造假,“遙望中層以上就沒有姓陳的”,并稱華創證券是在誤導投資者,“從今天開始華創證券傳媒所有關于遙望的信息,我希望大家都不要相信!”
而面對突如其來的質問,華創證券方面的主持人第一反應選擇了沉默,隨后連續道歉,“這個專家不是MCN這一塊”、“對不起,我們給公司造成很大麻煩”、“對不起領導”等言辭,在自承專家身份有問題的情況下,也直接認可了提問者的身份。
對于馬超連番對專家身份的質疑,主持人表示,“陳總”是專家庫里邀請的,“通過機構平臺找出來的”,對專家身份沒有核實。隨后,主持人表示,華創傳媒在專家身份核實層面存在很大疏漏,一切內容以“馬超總”這邊以及公司高管層面的最新交流情況為準,對華創傳媒給上市公司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帶來很大的困擾,非常抱歉。
不過,主持人的道歉似乎并沒有得到諒解。在電話會議結束前,馬超只留下一句“行了,你等律師函吧”,而電話會議也以主持人的繼續道歉而告終。
在電話錄音曝光后,除了引起圈內人熱議外,在各個社交媒體上也已傳開。目前,在新浪微博、知乎乃至B站等新興媒體均有相關話題討論。“華創電話會議”更是登上微博熱搜,受到一眾網友的激烈討論,更有人直接@證監會發布。
漩渦中的當事人
為何是星期六和遙望網絡?自去年年底以來,由于網紅經濟的爆發和直播帶貨的興起,讓此前從新三板摘牌的遙望網絡站上風口。
在2019年3月,遙望網絡即已被星期六收購。自去年12月以來,星期六股價連番上漲,至1月17日股價達到36.56元/股。在疫情期間隨市場整體有所回落,但目前股價仍穩定在25元以上。
在“翻車”事件結束后,2月20日上午,Wind 3C會議通知,華創證券原定于20日15:30召開的美的集團復工和后續政策分析展望會議、20:00召開的超高清行業交流會議因故取消。不得不說,此次傳媒團隊的電話會議對研究所的整體工作造成相當影響。
在電話會議中,自稱為“遙望馬超”的男子多次質問“潘總”。根據華創證券通報信息,該“潘總”即為華創證券傳媒團隊組長潘文韜。
公開信息顯示,華創證券傳媒團隊共有3名分析師。潘文韜為同濟大學經濟學碩士,此前曾任職于國金證券,2017年加入華創證券研究所,并在2018年7月取得分析師執業資格。
就近期研究情況來看,華創證券傳媒團隊研究成果頗豐,每月均有4篇以上研報出爐,高產月份研報數量多達十余篇,主推三七互娛、分眾傳媒等個股。2019年11月,華創證券傳媒團隊獲得某財經網站頒發的傳媒行業新銳分析師第一名。
2020投資觀點:游戲板塊料將是明年5G商用化下極具投資機會的細分板塊。5G的出現預將助力云游戲研運加速,云游戲生態下重度游戲用戶規模和轉化率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不是華創證券傳媒團隊首次引起業內熱議。早在2018年10月,華創證券互聯網傳媒首席分析師李妍在社交媒體表示:離開了從事4年的互聯網傳媒研究崗,去往浙商證券研究所從事機構銷售。素有“兔皇”之名的李妍也被稱為“券商分析師轉型銷售第一人”。此次新任組長遭遇停職,華創證券傳媒團隊可算是流年不利。
而對于“遙望馬超”來說,如身份屬實,那么同樣屬于“圈內人”。根據簡歷信息,馬超在2012-2014年期間曾在平安證券從事投行業務,對券商業務較為熟悉。在2016年4月加入遙望網絡,在2016年5月擔任董秘一職。
在電話會議中,馬超表示,“我們歡迎跟投資者交流,但不要誤導投資者,整一堆的假數據,我們從來沒有跟市場報過2020年的目標是多少、月均目標是多少,也不知道你們這些目標是怎么出來的”。
2月19日,星期六發布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顯示,遙望網絡董事長謝如棟和董秘馬超在當日下午接受來自華夏基金、招商基金等多家機構的電話會議調研。電話會議中,遙望方面介紹,2020年短視頻、直播帶貨這塊大有可為,2020年還是在一個快速搶量的階段。但對于其他具體業務情況,并未介紹詳細數據。
2月20日,星期六股價回落,當日下跌3.50%,以27元/股報收。券商中國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星期六董秘辦,對于此次電話會議烏龍事件,相關人士僅表示“對涉及信息正在核查確認”,并表示股價下跌與該情況“未必有相關性”。
電話會議烏龍頻出
對于券商研究所來說,“江湖水深是非多”是此前業內的一致印象,而電話會議中爆發烏龍事件,當然也不是頭一回。
早在2016年8月,國泰君安即因“真假參會嘉賓”的問題而成為市場熱點。彼時,在滴滴與優步中國區業務合并的消息公布后,國泰君安計算機團隊 “邀請滴滴副總裁張總”并召開電話會議,對產業影響等內容進行展望。在有媒體跟進報道后,滴滴出行方面人士聲稱,張貝并未參加國泰君安的電話會議,從聲音判斷亦非本人,存在“冒名頂替”。
對此,國泰君安研究所公開發布聲明,稱電話會議邀請的“滴滴副總裁張總”系第三方服務公司邀請,并非滴滴現任員工,發表的觀點和言論與其身份和事實不符。不過,國泰君安也提及,“確認所有會議邀請函及電話會議記錄中均未提及張貝”。
當然,除了嘉賓身份問題外,因接入電話會議人員身份未確認而導致的烏龍也時有發生。令業內銘記至今的是新時代證券2018年8月的那場電話會議,有投資者聲稱系新時代證券某分析師的妻子,并發布大量針對分析師本人業務及私生活等“不合時宜”的言辭。雖經分析師本人否認,但仍對個人及公司聲譽造成影響。
從此次華創證券的“翻車現場”來看,與之前國泰君安的案例如出一轍。同樣,在邀請材料及介紹中,華創證券傳媒組也并未介紹這位神秘的嘉賓姓甚名誰,只是以“遙望網絡專家”。在面臨身份危機時,華創傳媒同樣在第一時間甩鍋第三方機構,自認對嘉賓身份沒有核查。
而在“翻車現場”結束后,對該事件的“陰謀論”及猜測也同樣喧囂塵上:認為系莊家“買通”分析師做市者有之,認為公司“內斗”升級者有之,認為借機炒作者更有之。不過,也有熟悉華創證券的人士表示,“只是年輕人工作不嚴謹犯了個錯,無需過度解讀”。
即便如此,對于一家長期運行良好的“前排”券商來說,“鍋”的確不應甩給個人。券商研究所內控管理的薄弱,是華創證券此次事件后回避不了的問題。對此,有業內人士調侃稱,“華創證券此次吹響了券商研發產能過剩、即將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哨聲”。
北京某中型券商分析師向券商中國記者介紹,研究所對于電話會議管理往往具備嚴格的業務流程,在經過合規通過后,采取定向邀請的方式邀請投資者參與,大多采取“白名單”篩查制度。在發言中,一般采用“全體禁言”,待主持人和主講嘉賓介紹完畢后,再允許投資者接入提問。“不過,在實踐中,存在機構銷售轉發會議信息不當的情況,對接入人員也沒有特別明確的身份核查。”
而對于邀請嘉賓的身份核查,該分析師表示,嘉賓資源的匱乏是電話會議中躲不過的情況,尤其是對于初出茅廬的年輕分析師。在通過第三方機構對接時,由于嘉賓資源和身份由第三方把控,容易出現各種誤差,這就需要分析團隊提前與嘉賓進行充分溝通,對情況進行把握。“的確這個問題(離職)有些尷尬,但并不能成為失誤的借口”。
券商研究生態環境待肅清
回顧近幾年情況來看,證券行業內出現的各類八卦話題,出現頻率最高的當屬分析師行業無疑。
盤點來看,在各類話題中,業務亂象類如“研報抄襲互撕”、“王總真乃人中龍鳳”,博人眼球者如“漢服直播”、“不雅飯局”、“董事長毆打前分析師”,違法違規者如“傳播虛假信息”、“操縱市場”、“因老鼠倉入獄”,券商分析師的江湖可算是“風一直吹”。
在“不雅飯局”之后,券商研究業務的考核指標大多發生變化。各家券商新的考核指標直接要求與分倉收入掛鉤,也即傭金派點。在此情況下,具備豐富的公司資源和獨到的信息渠道,對于分析師們來說成為重要賣點。在此情況下,不免有分析師跑偏行為。
有資深分析師介紹,“擁有上市公司資源無疑是核心競爭力之一,有些業內‘老人’人脈比較豐富,能獲取一些信息,時不時地和買方私下聊聊,也是拉近關系的辦法。不過,現在監管管得嚴,上市公司也不會輕易泄密。”數年前,就曾有龍頭券商首席公然在微信群里傳播某上市公司內幕消息,引起業內嘩然,后被證監會予以重罰。
《證券分析師執業行為準則》要求,證券分析師制作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應當自覺使用合法合規信息,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或泄露國家保密信息、上市公司內幕信息以及未公開重大信息,不得編造并傳播虛假、不實、誤導性信息。
此前,有知名券商研究所所長表示,“深度、前瞻、獨到的研究不會過剩,始終是稀缺的。從研究到投資,如何有效轉化是買賣方一直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標。考察評價分析師需要從‘事前、事中、事后’三個階段來進行,需要把每一環節做好。”
“目前券商研究行業仍面臨同質化競爭、分析浮于表面、研究報告重量不重質等問題,券商分析師還是在量的層面處于擴張階段。研究報告在研究深度、高度、廣度等方面,均需要從量到質的提升。”上述分析師指出,券商研究業務此前研究過剩和模式畸形的問題仍未能得到根治。對于年輕分析師來說,“不要總想著劍走偏鋒,扎扎實實做研究比博人眼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