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望京博格
其實從2019年到現在都是科技股強勢,為什么在2019年沒有這樣的感覺呢?因為招商銀行與貴州茅臺這樣價值股還在漲啊……
一、今年市盈率越高越能漲
今年就不一樣了,就僅剩下科技漲,消費反而跌了……?導致很多所謂的價值投資者看著六七十倍市盈率的匯頂科技與兆易創新還在繼續漲,全然無法理解,唯有“看人賺錢心在滴血”的酸楚心態了。
截止2020年2月19日,根據望京博格的統計的行業漲幅數據,我們一目了然的發現:
(1)越是市盈率(估值)高的行業漲幅越大,例如:市盈率71倍的計算機行業、市盈率64倍的軍工行業、還有市盈率50倍的電子行業;
(2)越是市盈率(估值)低的行業跌幅越大,例如:市盈率6.5倍的銀行行業、市盈率9.1倍的建材行業、市盈率同樣9倍左右的鋼鐵與房地產。
二、買茅臺與買芯片的不是同一類投資者?
對于很多價值投資者而言,基本不會買市盈率30倍以上的股票,例如貴州茅臺(市盈率30倍)的投資者一定不是兆易創新(市盈率170倍)的投資者,因為按照企業盈利的模式基本無法理解一個市盈率170倍的股票為何還要上漲,除非這樣公司擁有未來十年每年盈利增速保持每年200%的能力。
按照股票定價的公式(同樣適用于指數):
股票價格=企業盈利 X 市盈率;
例如,貴州茅臺每股盈利33塊錢,市場給予的市盈率是33倍,兩個相乘就是1000塊錢每股。
由于最近幾年關于估值的科普,很多普通投資者接受了“投資低估值”的理念,因為“買便宜的才漲的多”的邏輯通俗易懂,現在什么行業最便宜那一定是銀行了,但是越買越跌的確很傷人心。
價值股投資者的口號:
“不懂不買,只買估值合理的……”;
成長股投資者的口號:
“等我們的股票漲十倍之后,讓那幫夾頭來接盤……”
望京博格每次聊到某個基金,就會有人問:“這個行業的估值低嗎?”綠巨人組合里面持有軍工,就讓很多價值投資者看著心里不爽。我們用反證法想想,如果低估值的一定漲,高估值的一定跌,那么所有的投資者不都賺錢了?其實低估值更多滿足投資者“貪便宜”的心里,但是這個也沒有錯。因為低估值的東西才能拿的住、拿的久,只有持有的是指數基金,長期而言總會漲的。
國泰有一個芯片概念的ETF,@半導體50ETF(512760)在2019年6月上市之后不到7個月凈值就翻倍了,看的你羨慕不羨慕,再問你敢買不?據說這個基金最新的規模已經110億多了,說明還是有很多人在買入的。
基金定投還有一個深入人心的理念就是止盈策略,例如:賺15%就跑的止盈策略。如果未來五年之后,我們回顧自己指數基金組合年化收益15%,并非代表每年都是穩健回報15%,很有可能是前四年虧錢第五年賺錢,假設第五年是大牛市漲了100%,那些在賺15%止盈的投資者豈不哭暈在廁所里面?
三、作為投資者的心里
大家都知道,望京博格有一個核心衛星策略,核心就是綠巨人組合,衛星就是李時珍(醫藥)與蜘蛛俠(科技),但是最近比較了一下這幾個組合的收益,也讓我也迷茫了。
$綠巨人(CSI1002)$組合都快四年了,累計收益還不到50%,必須承認望京博格也有貪便宜買低估值的心理,組合里面都是比滬深300估值還低的恒生國企指數,比中證500估值還低的香港中小……
估值低就能漲嗎?顯然不是,但是估值低能讓我重倉并拿得住,投資回報等于什么??投資金額乘以收益率啊,不僅有收益率,還有投資金額,如果讓我全倉買半導體50,估計我是睡不著覺的,但是大倉位買綠巨人這樣低估值的指數基金組合,還是很安穩的……?雖然收益率比不過其他組合,但是累計投資回報金額還是最多的。
$李時珍(CSI1013)$組合不到三年累計收益已經70%多了,關鍵我自己還是在2019年初開始重倉這個醫藥組合,不到一年累計收益快70%,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要是早知道李時珍會有這樣好的業績,2019年初就把綠巨人的倉位也都換成李時珍了,豈不是賺大了……但是,大家再看看李時珍在2018年的最大回撤33%,綠巨人在2018年也持有醫藥的后來調倉了,回想當初持有醫藥的感覺就是:"差不多都要把信仰跌沒了……" 所以綠巨人的投資金額是李時珍的四倍,這樣才心里安穩。
蜘蛛俠組合(@蛋卷基金即將上線)起初是想做基金套利的,但是基金套利太消耗精力并且收益也不高,在2019年中就改為布局科技賽道了,起初投資了華寶的科技ETF(這個基金目前都130億),后來就切換成國泰的通信設備、半導體50、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四個指數基金,對于的就是5G、芯片、醫藥、新能源四個子行業,這個組合今年以來的業績非常好,差不多都賺了16%+了,再看看綠巨人今年以來剛剛勉強紅一點。
總結一句話:核心是價值,衛星是成長;
價值負責防守,成長負責進攻,當然價值的投資金額一定還是比成長多的,安心長期持有獲取回報才是指數投資的正途,是不是正途這個不知道,但是長期投資首先需要心理安穩。
作者:望京博格鏈接:xueqiu/4579887327/141646348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