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是我自己刪的,因為寫的時候腦子短路,分析不夠全面。留言有不少diss我的,懟了幾句以后突然發現的確是自己想簡單了。怕誤導你們,趕緊刪了。
的確比較Low,你們鄙視我吧。又找高手討論了下,新的邏輯分析放在下面。
......
證監會拼了,周末甩出“全面放松再融資”這把王炸。
所謂再融資就是公司已經上市后再向市場募集資金,可以簡單理解為公司再印一批股票賣出去。好處是資本金增厚,壞處是稀釋了原股東手中的股權。
舉個栗子,假設有一家公司總股本為1萬股,股價100元,市值100萬。這個時候如果公司增發2000股新股,作價每股90元,完成之后公司手里就多了18萬元的現金,總股本則變成了1.2萬股。對于原股東而言,本來持有1股相當于占有了公司的萬分之一,現在則變成了1.2萬分之一。
成熟市場中增發一般被視為中性,但在大A股一般被視為割韭菜,區別主要在于估值模式不一樣。大A股主要是按照稀缺性估值,增發肯定會降低稀缺性;成熟市場主要是按照價值估值,增發對于價值的影響基本中性。
打個比方,炒房客和自住者都在某個小區有一套房,這時候隔壁突然又冒出來一個新小區。炒房客肯定覺得利空,因為新房上市肯定影響二手房的稀缺性,不容易賣出高價;而自住者無所謂,可能覺得還是利好,因為新小區可能會帶來新的配套設施如學校、超市、地鐵公交路線等,自己也能沾上光。這里炒房客就是按照稀缺性定價,而自住者則是按照價值定價。
由于股民們強烈反對,所以大A股對于增發一向很嚴格,搞得實控人往往只能通過質押股份、發行可轉債等方式來變相融資。但講道理的話,再融資本身就是股市的核心功能,沒有之一。如果抱怨再融資是一級市場割二級市場韭菜的話,原因也只是二級市場估值太高而已。
這次再融資新規核心是三條:
1、大幅放寬創業板增發門檻,取消了各種條條杠杠。過去可能80%以上的都達不到要求,現在可能80%以上都能達到。
2、增發價格從不低于基準日前20日平均股價的90%變成了80%。這一條其實是回歸,原先就是80%,股災后為了護盤改成的90%。
3、增發后鎖定期從36個月和12個月改成18個月和6個月。同上,這一條也是回歸。
其他還有一些7788的規定,總之都是有利于企業增發的。我的理解就是上面很擔心會有上市公司扛不過疫情這一波,要鼓勵一級市場注資,所以必須降低要求。講真按原來那個要求的話,一級市場并不傻,沒人來玩。
已經有企業行動起來了。凱萊英推新版融資方案:擬募資不超23.11億元,高瓴資本全額認購,增發價格為123.56元——相當于現價160的75折,前20交易日均價的8折。
這件事比較復雜,利空的地方是有人123.56就拿到了籌碼,利好的地方在于拿籌碼的人是高瓴資本,相當于國內最強的價投機構給凱萊英背書了。你們一定還記得高瓴資本46元入股格力,現價已經62元了。從這個角度看,我猜凱萊英明天不會走得太差,有可能會漲。
但是,高瓴資本不割韭菜,不代表別的機構不割。我猜后面肯定會出來一大坨增發計劃,里面什么幺蛾子都會有。對大藍籌白馬的影響不大,因為這些哥們目前估值也不高,基本不可能8折去增發的。
目前市場上大部分認為是利好,這是從短線炒作出發,但實際上很復雜、邏輯很繞,并沒有那么簡單。
有兩點是明確的:一是利好券商(因為增發是其核心業務);二是對大白馬藍籌影響不大,該怎么走怎么走。后面主要分析對于中小創的影響。
總的來說是利好,原因如下:
1、過去很多公司沒有資格增發,現在有了。無論如何多一個選擇肯定是好事,市場會因為多了這個選擇權而給溢價。
2、部分公司能通過增發獲得的資金來進行資本運作,有效改善財報。比方說有些公司現在100PE估值,然后拿這錢去收購一家未上市的20PE公司,合起來就變成了50PE,而且利潤增長也很好看。
特別是現在熱門的一些TMT股票很符合第2條利好,能把餅畫出來。當然從價投的角度來說,絕大部分的增發無非是個財報游戲,兩三年后肯定要現出原形。但在大A股里面,大部分人考慮的都是兩三個小時以后的事兒,兩三年后過于遙遠了。
同時,上面又宣布暫時不實施注冊制。意思就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不會隨便發股票,盡量讓市場保持一個較好的流動性。這樣,很多公司覺得自己上市比較困難,干脆就賣身給那些增發后有錢的公司算了。算是個配套措施。
規則就是這么個規則,但不同公司的玩法就不一樣,會分成兩條路線。
路線1:優質公司路線,利用增發籌集來的錢去收購核心技術和其他優質資產。典型如大牛股韋爾科技、聞泰股份,都是通過增發獲得的資金收購了牛逼公司,獲得了跨越式發展。
路線2:割韭菜路線。增發后玩財報游戲,吸引韭菜買入,然后一把悶死。
對于路線1公司來說,肯定是長期利好。比方說前面提到的凱萊英,高瓴資本注入,肯定會帶來新的業務和商機。這也是一條中小創發展為新白馬的路線。總之長期利好那些真正有技術、有管理、有資本運營能力的優質股。
對于路線2公司來說,中長期無非是什么時候一地雞毛的問題。短期則有兩個邏輯在博弈:一方面肯定有人會來炒作,另一方面“放松融資”這個利好其實早就有預期,只不過正好是周末放出來而已,對于那些漲幅很多的中小創來說,可能會有利好出盡的意味。換句話說,短期內炒不炒,炒哪個基本上看游資心情,沒必要深究。
市場目前集中關注TMT股票有一定道理,因為這些公司大部分業績不怎么樣,但卻面臨“自主可控”的超級風口,有理由相信里面會涌現出一批優質公司。但到底誰是優質公司卻是需要認真分析的。
所以我暫時不急著動手,認真看戲、分析清楚情況以后,可能再去買一些自己真正看好估值也不太高的標的。
市場最好的一點在于有自身的平衡機制。以上這個過程從微觀上看起來比較像割韭菜,但宏觀上卻為上市公司及其收購對象注入了足夠的流動性,也鼓勵了一級市場資金進入股市,最終總會促進資本市場的繁榮和部分優秀公司的崛起。
而最終被收割的那些韭菜,說到底還是自己愿意在高位去當接盤俠。愿賭服輸,只能當為資本市場做出了杰出貢獻。這么說挺殘酷,但就是資本市場的真相:你永遠賺不到自己認識以外的錢,倒是很容易虧出去。
至于會不會重演2015年,目前還不用特別關心。人永遠不會踏入同一條河流,這一輪的玩家也都是上一輪的幸存者,行為和過程應該都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