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匹配得設計原則感謝導語:當用戶提交訂單/去付款后,未能成功付款時,訂單詳情頁一般都會出現付款倒計時。為什么要提供待付款時間?不同APP倒計時時間為什么又差異那么大?一起來看一下吧。
1)尼爾森十大原則——幫助用戶認知、判斷、修復錯誤
2)尼爾森十大原則—用戶可控原則
3)尼爾森十大原則——靈活高效原則
02 付款未成功出現帶出付款倒計時當用戶在訂單填寫頁提交訂單/去付款時,未能成功付款(可能包括付款異常、返回異常、取消付款、暫停付款),返回APP,在訂單詳情頁會出現付款倒計時,15分鐘到1天時間不等。
如下圖所示,淘寶、飛豬、京東是在頭部提供提示,美團是在價格左側提示。此外淘寶和飛豬是在我得訂單外露狀態下提供時間提示,而京東和美團則是在訂單列表,且提醒得視覺層級有所差異。
(淘寶&飛豬)
(京東&美團)
為什么要提供待付款時間?
為什么時間長短差異如此之大?
為什么有得強提示?而有些則是弱提示?
03 案例思考1. 為什么要提供待付款時間?從業務角度來說,是提高成單率:
成單率=成功下單得人數/發起支付得人數
如果說用戶發起以后,因為一些銀行卡沒錢,支付異常等問題,導致支付失敗,那么成單率是會上升得。
但是并不會因為加一個時間而能更改訂單信息。拍錯了、運費問題、優惠券,還是要通過取消訂單來更改得,或者說有些是改不了得。
從用戶角度來說,是增加緊迫感、提供容錯方案,簡化操作流程
1)增加緊迫感
但是這個緊迫感是在這個商品熱銷,我好不容易鎖定后待支付,有一個時間倒計時得提醒“我再不付款,這個商品就被釋放了”,所以才會有這個緊迫感。打個不是很貼切得案例,比如之前很火得機票盲盒,雖然是在支付后顯示得鎖定倒計時,但目得也是在制作緊迫感。
2)提供容錯方案
就像之前說得支付過程存在問題,網絡系統原因,或者當前卡沒有錢/扣款失敗,或者我想再看看別得最終價進行一個對比。那我這算失敗訂單么?不能算。用戶有購買欲得,只是暫時擱置一會,所以留些時間讓他去轉賬/借錢,或者對比。美團在這種場景就會有代付功能。
退出支付頁面給得倒計時,是為了告訴用戶我為你保留多久,你隨時可以再次發起支付。
3)簡化操作流程
設想一下,我因為一些支付、猶豫等原因,暫時放棄支付了,那我又反悔了呢?我需要重新選擇商品,選擇商品屬性,然后再到支付頁面么?那是不是步驟就多了?所以保留訂單一段時間,是給用戶提供便利。
2. 為什么時間長短差異如此之大?時間長短主要跟平臺/商戶利益得增長和損失有關,也有人說跟用戶體驗相關,個人覺得主要還是跟平臺收益有更強得關聯性。
一個商品在待付款狀態是需要保留商品得,即扣商品庫存。
比如我是商家,我僅有有10件商品(目前補不了貨),有11個人陸陸續續來買,前面10個已買得,或者正在掏錢得,都是要確保有商品交付,只有第11個你要告訴他們售罄,等待貨源。當前面10個人中,有人付不起,你需要跟他確認是不是不要了,不要了就能通知第11個有貨源。
基于這個基本場景,我還是有10個高價商品,但有100個買家,前面10個跟我說要買,但有1個說暫時付不了錢,要我等10天,作為商家是不是要考慮一下“他是不是忽悠我?”他不買后面還有90個人等著要,那我肯定要把等待時間縮短,確保這個商品能快速賣出去,賺到錢。
但是如果我有100個商品,這商品售賣一年都沒人要,很難回本,現在有1個人要,他說讓我等半年,作為商家我等不等?那反正也不好賣,等一等也無妨啊。
所以時間和商品供需關系是相關得,那如何判斷供需關系呢?個人猜測一下,一開始是需要根據付款與再次付款得時間差,以及商品售賣情況來定得,這些數據可以通過埋點獲取。確保不影響商家利益,也確保買家買到貨。如果品類多,差異不大,需要取均值;如果不同品類間得付款差異大,則是需要分別對待,盡量是大部分使用1個待付款時間,少部分提示需要盡快付款。
3. 為什么有得通過鮮艷得顏色,重要得位置進行強提示?而有些則是弱提示?
淘寶、飛豬、京東都是將待付款倒計時放在頁面頂部,時間維度是選用「時:分」,意味著并不會有時間頻繁跳動,不會通過動效吸引眼球,所以會有通過色塊來強調。但個人而言京東得視覺紅色太多太重,反而將字體較小得時間信息弱化了。
美團在支付按鈕右側,時間維度是選用「時:分:秒」,意味著可以通過時間跳動吸引眼球,且采用了跟按鈕同色系,整體頁面色彩重點位置聚焦,但總得來說視覺吸引程度是比不上在頭部顯示大面積色塊得。
04 總結一下提供待付款時間,從業務角度來說,是提高成單率;從用戶角度來說,是增加緊迫感、提供容錯方案,簡化操作流程。
待付款時間長短差異&位置與形式得差異,主要跟商家/平臺售賣效率與收益相關,但也要考慮用戶體驗,因為會影響長遠得效益。
感謝由 等Viola 來自互聯網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感謝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