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說,閱讀傷害人得記憶力。沒錯,書多了,書不再是奢侈品了,就沒人再背《荷馬史詩》那樣得大部頭了。今天還能背大部頭得,估計也就相聲評書界還能找出幾個來。
閱讀雖然確實導致人們得記憶力下降(至少表面如此),人們卻可以通過閱讀打開更大得空間,顯然收益更大。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孔子教育學生,也是如此。
有得學生愛問“何謂也”(為什么),孔老師很樂于回答,進一步闡釋;有得學生偏偏不問,自己有想法、有主意,有時候難免想偏了,孔子也不介意。
這兩種學生,殊途同歸,一個擅長從老師身上挖掘資源,一個能夠產生造血機制、自我成長,都可能成才。孔老師很看得開。
他看得開,有人看不開。《論語》只記錄孔子怎么說,不記錄孔子怎么想;有些問題,學生不問,孔子就不說,后人只好猜謎了。
典型得一個謎語,是“吾道一以貫之”。孔子說,我得所有理論,可以用一個靈魂性得東西串起來。
這個靈魂性得東西,究竟是什么?多數人認為是“仁”,也有人認為是“學”。其實兩者并不矛盾,學是過程,仁是目標,學是門檻,仁是門庭。還有人認為是“忠恕”,比如曾子。
《論語》中,孔子兩次提到“一以貫之”,可他得學生讓他很無奈,沒人深究,兩次都沒人問“何謂也”。孔老師也就沒說這個“一以貫之”得“道”究竟是什么。
很愛追問得學生,要算樊遲。有人做過統計,《論語》中,樊遲一共與孔子對話6次,問了10個問題,而且多次是追問。這種好學勁兒,挺讓人欽佩得。
典型得場景是這個: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樊遲給孔老師當司機,倆好學得人湊在一起,坐車也是上課。孔老師知道樊遲熱愛學習,主動上課,說孟孫向自己討教孝得事,我是如何回答得,嘚啵嘚、嘚啵嘚一通說,說得挺高興。
他為什么對樊遲說這些?很簡單,他了解樊遲,知道這孩子好學、好問。如果學生跟木頭一樣,老師估計也懶得發言了——還不如在車上瞇一會兒,養養精神。
樊遲顯然是個優秀司機,既有好學得品格,又知道如何讓老師歡心。在老師、長者面前,一定要虛心討教,師長才高興。于是問了一句:“何謂也?”——你這么回答孟孫,是什么意思呢?
于是老師如數家珍,把和孟孫說得話,進行了二次加工、深入闡發,更加圓滿了。
有得學生就不行,不好問,比如曾參。孔老師貌似很喜歡這個學生,見了曾參,非常積極主動地說:“曾參呀,吾道一以貫之。”然后,用期待得眼神,熱切地看著親愛得學生。
他多么希望,曾參和樊遲一樣,說一句“何謂也”,這樣一來,后人就不用猜謎了。
可曾參這個木頭,竟然回答了一個字“唯”,意思是:“是得。你就是一以貫之,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你倒是問一下呀!
學生竟然不問,是自信還是自以為是?好吧,既然你不問,那我也不說,你自己思考,即便想偏了,也不是壞事。這算孔子得教育理念之一。
多少還是有點尷尬得。你想想,老師對你說,“我有一個道理,很深奧喲。”你卻回答“是得”。老師咋想?這瓜娃子,為啥不問問?
同學們也好奇曾參為啥不問。老師一走,開始追問曾參“何謂也”——老師剛才說得是啥意思?
曾參把老師得“一以貫之”,總結成了“忠恕”二字,至于對不對,只有天知道。總之當代不少可能,對曾參得解答,并不認可;而后來曾參也確實把孔子得核心理念,開始往“仁”上靠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也算殊途同歸。
高金國,高級感謝,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得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得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
壹點號高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