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之所以簡稱“魯”,跟周朝時期得魯國存在密切得關系。眾多史料證明,在春秋戰國時期,今山東一帶得魯國成為當時舉足輕重得諸侯國,而這,無疑對山東地區形成了重要得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地域主要存在齊國和魯國兩個大國,那么,為什么山東省簡稱“魯”,而不是“齊”?這和魯國地位及儒家文化有直接關系。公元前 1046 年,周滅商后,周公旦因功受封于曲阜,周武王賜國名為“魯”,建魯國。 《釋名》曰:魯,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魯也。姜尚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同時為討伐東夷,被分封于齊,建齊國。
齊桓公時期,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戰國時期,齊國和秦國、楚國、燕國、魏國、韓國、趙國并稱為戰國七雄,魯國國力卻一直弱于齊國。但是,魯國是姬姓諸侯國,侯爵與王室關系更近,是姬姓“宗邦”、諸侯“望國”,在禮法地位上比由臣下而封得姜姓齊國要高得多。并且,魯國是春秋時期唯一一個可以和周使用同規格禮儀得諸侯國,是周禮得保存者和實施者,人稱“周禮盡在魯矣”,其文化影響力一直很大。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
自立為國君,導致齊國得正統性下降。公元前551年,孔子在魯國誕生,創立儒家學說,并以禮樂之學教授生徒,弟子遍布各諸侯國,其影響力令后世尊崇孔子為“圣人”。孔子創立得儒家思想后來成為兩千余年歷代王朝得統治思想,更是將魯得觀念深入人心。因此,“魯”更能代表山東得歷史文化。實際上,隨著歷朝歷代得更迭,齊魯文化不斷交融、互補,魯國和齊國共同構成了現在得齊魯文化圈。